创新作文教学之我见解读(2)

时间:2021-08-31

二、在构思上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文体的能力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乔奇说:“发明和发现的区别在于:在看到人人都看到的东西的同时,想到从没人想到过的东西之中。”作文也是如此。通常情况下一篇文章所用的文体是相对固定的,比如要发表对某个观点的看法多采用议论文的形式,要说明某一事物的特征多采用说明文的形式。如果我们写作文,能突破常规局限,大胆地采用新的文体,同样能写出新意,能写出生命个体的独特感受。我今年带高一,作为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通常会在每天课前让一位同学上讲台作自我介绍,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增进同学间的了解。有一次,一位同学的自我介绍博得了满堂彩,她把她的自我介绍用产品说明书的形式来表现,产品名称是她的名字,生产日期是她的生日,产地是她的出生地,产品制造商是她的父母,产品的性能功用与她的性格特长相对应,语言幽默诙谐。这位同学正是在文体上有所创新才达到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人教版高中第一册语文课本书中有一篇题为《〈宽容〉序言》的课文,从标题上看它是一篇序言,而序言大多是说明性文字,这篇文章却出人意料地运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来表现《宽容》一书的主旨,化枯燥为生动浅显,因而使它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三、在材料的运用上培养学生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宋朝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中有这样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个不同。是的,同一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所呈现的姿态就会不一样。同样,即使是那些陈旧的题材,只要能变换视角观察,同样能写出具有新意的作文来。比如《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大家很熟悉的故事——狐狸和乌鸦的故事,狐狸用花言巧语骗走了乌鸦嘴里叼着的一块肉。笔者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篇题为《乌鸦为什么又上当了》的文章,说的是乌鸦又得了一块肉,站在枝头正准备开始享受美味的时候,它的邻居狐狸从家里出来了,狐狸抬头看见乌鸦嘴里的肉后一开始又想故技重施,拼命夸乌鸦的歌声悦耳动听,乌鸦冷笑一声说:“哼,俗话说得好,吃一堑,长一智,上次已经被你骗了一块肉,这次我再也不会上你的当了,任凭你夸破了嘴我也不张口。”狐狸听后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不再夸乌鸦了,转而开始破口大骂,骂得要多难听就有多难听,乌鸦越听越生气,最后实在听不下去了,刚张嘴想回击,嘴里的肉又掉了,树下的狐狸叼起地上的肉就跑。

  看完之后我就在想,这篇文章的新意就在于材料的翻新。现在的中学生接触面有限,在材料的选择上受到限制,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运用材料上变换角度,另辟蹊径,同样能写出吸引教师眼球的好文章。比如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她的美貌是有目共睹的,如果从她为了越国的东山再起,不惜牺牲个人的幸福和爱情,并随时准备为国家牺牲的角度出发,可以提炼出“高尚的心灵”这一主题。

  教育家陶行之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创新作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写作不受传统约束,勇于创新,相信学生能写出不同凡响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