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孝老爱亲事迹材料

时间:2021-08-31

  孝老爱亲,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是一种美好心灵的体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社区孝老爱亲事迹材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社区孝老爱亲事迹材料【篇一】

  xx出生于1962年1月7日,1983年从夫水镇夫南村嫁于明星村,多年来曾多次被评为“好媳妇”,2010年评为文明市民,被选为华阴市十六届、十七届人大代表、多次荣获“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称号,2012年被华阴市老龄委评为“十佳好儿女”。

  一、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俗话说:“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这句话真是不假,在家如果不学习,外面的世界就什么也不知道,思想就跟不上形势,所以多年来我坚持每天看新闻联播,订阅陕西渭南日报,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刻以最佳女性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无怨无悔精心照料年迈的公公和半身不遂的婆婆,在村里传为佳话,倍受称赞。

  二、身体力行,孝敬公婆

  要想家庭和睦,媳妇一定要孝敬公婆,孝敬公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个农村妇女,特别是媳妇,尊老爱幼是最基本的,几十年如一日和公公婆婆和睦相处,丈夫在外地工作,两个儿子上学,两位老人年老多病,特别是婆婆,高血压脑溢血留下了半身瘫痪的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经常把屎尿拉在炕上,我总是耐心的擦洗干净,从未有任何怨言,为了让婆婆早日康复,我学习各种有利于老人健康的菜谱,一日三餐将可口的饭菜喂进婆婆口中,每天帮她梳头、捶背、剪指甲、按摩腿脚,经常累的大汗淋漓,俗话讲:病人脾气大。由于婆婆整天躺在床上,难免脾气暴躁,于是我经常和她谈心交流,帮助她舒缓情绪,合理地安排公公婆婆的生活、饮食、起居,精心照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了更好的照顾好婆婆,我在华阴市买了一辆轮椅,每天下午推着婆婆散散心,使婆婆的心情好一些,10年来我用真诚和关系挽起老人的信任,无论走到哪里我心里装的只是婆婆的病疼。

  我不仅是家中的顶梁柱,更是邻居的好帮手。左邻右舍有红白喜事,随叫随到,热心周到,生活过的十分幸福,邻里乡亲竖起大拇指“亚玲,你不愧是新时代有知识的女性!”

  三、组织活动,创建文明

  2006年,在村委会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积极组织村民参加秧歌队、锣鼓队,使队员人数由原来的30名发展到70多名,现在每天下午在大队部做健身操,作为文艺队的骨干,我积极组织队员训练演出,受到了群众的好评,村外的群众都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部分外村的群众也要求加入我们的队伍。我们的活动,不仅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给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色彩,而且还使一些老同志走出了家庭,走向了社会,广交朋友,做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即强身健体,又愉悦了精神,使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四、奉献爱心,表达真情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遭受百年不遇的大地震,几十万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我在电视上看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齐动员向灾区人民捐款捐物的动人场面感动着我,我第一时间联系村干部组织群众为灾区奉献自己的爱心。玉树地震同样牵动着炎黄子孙的心,我虽不能亲身去灾区一线参加救援,但我可以伸出援助之手略表心迹。

  我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没有一鸣惊人的能力,靠的是没日没夜的辛勤劳动过日子。我的愿望就是希望全家人都能平平安安,和和睦睦的,20多年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我的孝道,印证了我的孝心,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淳朴真诚的博大情怀,塑造了一个农村妇女博爱、仁慈、善良的光辉形象,树立了尊老爱幼的榜样。公公婆婆就是我的亲爹亲娘,我只是做了一个女人该做的,我深信在“十八大精神”的鼓舞下,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今天,我们身边一定会出现更多的,千千万万的和我一样,把自己的爱,把一片赤诚之心奉献给社会,奉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那么,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乃至我们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