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3)

时间:2021-08-31

秦兵马俑6

  《秦兵马俑》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

  海口市白沙门小学黄 萍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给课文分段,了解过渡段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 文中生字、新词的含义。

  2、了解过渡段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出示兵马俑图

  问:同学们,这是什么?(秦兵马俑)

  师:兵马俑指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马的偶像。

  2、简介资料

  秦始皇不仅在生前建立统一的秦帝国,死后也想为自己营造庞大的地下王国,于是便有了“秦兵马俑”,它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曾说;“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兵马俑,不算到中国。秦兵马俑到底有怎样的魅力,让人们发出这样的赞叹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秦兵马俑,一起来赞叹。

  带着你的赞叹一起读课题两遍。“秦兵马俑”

  二、 初读课文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想:秦兵马俑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 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名读、正音 (3)指导书写“靴、擎”

  (4)齐读 (5)生描红

  3、出示词语

  举世无双 绝无仅有 惟妙惟肖 宏伟气势

  昂首挺胸 张弓搭箭 跃跃欲试 若有所思

  雄兵百万 战车千乘 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

  (1) 自由读 (2)读出节奏(3) 读出画

  面

  三、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按照哪两方面的特点来介绍兵马俑的?找出最能概括秦兵马俑特点的一句话。

  2、认识过渡段

  (1)出示: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过渡段作用承上启下

  (3)课文哪几部分写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哪几部分写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4)给课文分段

  四、抓住“过渡”,感悟“规模宏大”

  1、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描写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句子。

  2、全班汇报、交流

  (1)出示句1: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 )平方米,足有()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 )个。

  问:你们有什么发现?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 你能读出它的规模宏大吗?

  (2)出示句2:在三个俑坑中,( )最大,东西( )米,南北宽( )米,总面积有( )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 )个左右。

  问:你们又有什么发现?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从你的读中体现它的规模宏大。

  3、师引读: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经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

  (1)问:人们看到如此规模的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

  (2)你还从哪些词语中去体会到它的规模宏大?

  (3)你能读出兵马俑的气势吗?

  (4)再次欣赏图片,感受规模宏大的气势。

  五、小结

  同学们,这支威武雄壮的胜利之师已跨过历史的硝烟,迈着整齐的步伐向我们走来,让我们期待下节课与他们零距离接触,再去欣赏他们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说明文,而且里面的很多词语、句子非常难读,通常学生不怎么爱读。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让学生通过探读,体悟奇迹。在教学中,我以自读为重点,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精彩。

  1、读出理解(重在读懂):鼓励学生选用自己最得意的方式读书,并提示学生用好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图片与信息读懂课文,注意发现并积极向自己提出问题。在充分自读中主动找同学交流互助。

  2、读出见解(重在品味):点拨学生在读中注意图文结合,并在自己认为印象深刻和最能吸引自己的句段处多读多品多想,对精妙的词句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与发现。如“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是承上启下句、概括了课文主要内容、其中三个词点出了秦兵马俑的突出特点);又如第9自然段中的排比句;再如“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中的“绝无仅有”等。

  3、读出心声(重在体验):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用声音读出自己的惊奇,用情感读出自己的赞叹。找伙伴读,互评互促,入情入境。

  4、调整板书(整体构建):从总体感受入手,老师和学生一起将板书进行调整。可先将“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等重点词重调于课题下面,再将“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再让学生归类调整词语。重在强化学生对秦兵马俑特点的把握和对美的语言的感受。

  通过读,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非常到位,加上图文结合,发现对秦兵马俑的兴趣也是有增无减。从这堂课中,我发现对于这样的阅读课,用“读”其实也是蛮有效果的。

秦兵马俑7

  一、气势磅礴的形制与排布

  兵马俑坑原是秦始皇的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东垣外1225米处。秦俑首先震惊人们的是它规模的宏大和气势的雄伟。在20000多平方米的地宫内,布满着英武的8000多精兵,它以其严正的编队,端庄的面容,魁梧的身躯,雄伟的风貌,冲天的气概,庞大的阵势,步、骑、弓、车兵统一组合的庞大兵团,而震憾着中国,震撼着世界,震撼着世世代代人们的心灵。李白《古风》诗云:“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兵马俑体现的正是这种“大略驾群才”、“诸侯尽西来”、“虎视何雄哉”的秦王气慨, 及“扫六合”、一天下、大一统的时代精神。

  秦俑坑总面积达22780平方米,分一、二、三、四号坑,其仿制秦时的军队形制,向我们展示着秦军的强悍善战和秦国的强盛。

  一号坑是一个长方形的以步兵和战车为主的军阵,由前锋、翼、后卫、主力四部分构成。位于俑坑前面的是排列整齐的三列朝东的武士俑,每排68人,三排共204名武士,个个身着战袍,,站在整个军阵的最前面。其后是3路纵队步兵尾随着驷马战车,成为兵阵的主力军。军阵左、右两侧,各有一列面向南,组成左、右侧翼。俑坑的西端,还有一列面西的他们大概就是整个军阵的后卫了。从这个组合看,秦兵的军阵, 主力在中间由步兵战车构成,而主力步兵的四周,全都布满了以便远距离的防卫和杀伤袭来的敌人。

  与一号坑不同, 二号兵马俑坑军阵的编列分为四个单元, 即四个小阵有机地组成一个多兵种的曲形阵,是一个坐西朝东的凸形坑,左为骑兵,中、右为车兵,后为步兵,展现了

  秦兵混合兵种的风貌。

  三号坑平面呈现“凹”字形,位于一号坑左侧,二、四号坑之后,分南、中、北三区。中区近方形,有车一乘。南区呈“土”字形,由长廊、甬道、前厅、后室四部分组成。北区呈“T”字形,又长廊、大厅组成,很可能是整个军阵的统帅部。出土战车上有陶俑四件, 古名驷乘车。其职责是传达军令,向敌军宣战,亦可佐助主将掌管金鼓。出土祭祀遗物当是军幕内“祷战”之用。在三号坑各区分界曾发现有门楣、铜环, 原来当挂有幕帘。种种迹象表明处于一、二号坑之后的三号坑应该是大军阵的指挥部,据当时特定的情况,这三个俑坑也应该是成一体的。据此, 秦俑规模的宏大、编排的精细可见一斑。

  四号坑似乎是一个被迫停建的尚未完成的俑坑,虽有坑址,却无兵俑。

二、高超的塑造艺术

  著名美术批评家刘晓纯曾说过:“秦俑雕塑群,整体的宏伟磅礴和强烈的抒情性,局部的严谨精细和写实的技艺性,形成鲜明的两级:极端的‘广大’与极端的‘精微’,一时却难以让人获得一个统一的印象。”秦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整体的气势宏伟给我们带来的震撼感,更主要的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具有高超的写实表现手法

  秦兵马俑作为立体空间的造型艺术,其规模、水平在古代艺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其主要采用写实主义表现手法,水平之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造型逼真,比例准确:人物服饰、武器装备、军队阵型的编组、车马的装饰等都是真实的记录。秦兵马俑陶俑的身高一般在180厘米以上,个别196厘米,陶马高约150厘米,和真人真马相仿。如所有的秦俑都免盔束发,这是秦军形象的真实写造,表现了秦俑作者严格以现实主义创作规律为准则。

  2、面貌各异,无一雷同:秦俑丰富多姿的形象,以秦军真实的战士为模特,作者抓住不同身份、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着意刻画,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典型。如将军佣的形象是身体魁梧,巍然伫立,有非凡的神态和威严的魅力。有的面型修长,一把长须,显得稳健风雅;有的髭须飞卷,目光炯炯,表现了威猛的气质和豁达的`性格。一般战士的神态更是多种多样。有的眉宇凝聚,显得意志坚定而刚强;有的五官粗犷,性格憨厚淳朴;有的舒眉秀眼,性格文雅;有的注目凝神,机警聪颖。众多人物形象无一雷同,表情不一。

  3、各具个性,与忠实的写实主义手法分不开。秦俑不但“形似”,而且“神具”,再加

  之敷色得体,塑绘结合,传神写造,才赋予它们个性化的艺术生命力。细微的如衣纹随体的曲折,发带翻飞、马耳前倾等,都在静中见动,同生活中的真实一般。

  (二)、兼具多种手法

  除以写实的手法忠实的表现秦俑之外,作者还在写实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发挥,更加完美的表现了作品的主题,也使得秦俑的写实主义达到新的高度。

  1、在表现主题上有实有虚,虚实相生,在视觉上收到最佳的效果。步、骑、车、弩四个兵种的编排次序属实,而各自数量的多寡则虚。战车、坐骑与武士是模拟的实体,但御者执辔随车,骑士牵马则属于虚拟秦俑置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呈现出浩浩荡荡的大军扑面而来的宏伟气势。

  2、在人物造型上,精雕细刻与概括简练的手法相结合,表现秦俑的“形神兼备”,秦俑与人同高,显然是以真人为原型,而形象刻画更为细腻,五官适度,胡须各异,发丝清晰,鞋子走向符合事实。主义武士俑黑眼珠和白眼球之间的微小突起的刻画。但衣服库管仅具大样,衣纹以数道阴线概括之,从整体而言,秦武士俑上细下粗,似不相称,但会给人以灵气的感染力和稳定坚固的感觉。同样陶马腿、蹄刻画粗略,但头部雕塑非常精微,嘴角、鼻、眼皮的细微折纹都一丝不苟的刻画出来,既写实又简练,将战马的良种神态表现出来。秦俑作者们已经熟练的掌握了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能够做到随心所欲的表现物象了,可见,秦俑的写实主义手法已经达到很高的高度。

  3、在雕塑手法的运用上,静中寓动,夸张出自真实,贴切的表现出秦军勇武的精神风貌。如人的眉毛和眉骨本来是没有什么厚度的,但秦俑眉毛加上了厚度,把眉骨塑得有角有棱。从视觉上,远看形象明快、清晰,近看并不觉得失实。面对无言的兵马俑,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感受产生联想而领悟秦俑雕塑艺术风格的底蕴。

  从秦俑的形制与排布,延伸到其塑造艺术,我们可以看出, 秦俑艺术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地位是重要的, 它将我国写实主义的艺术传统发扬光大, 为我国的雕塑艺术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另外, 写实的艺术手法为中国古代雕塑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拓宽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道路。

三、小结

  秦兵马俑阵容规模的庞大体现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足以使它成为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7000多个风貌大致相同的陶俑在平面上排列铺展成大型军战阵容,这个秩序井然的组

  合体,营造出宏伟的视觉气势。正是为了表达王权对永恒、稳定、一统的追求,兵马俑的奇迹更在于艺术之外的社会性、文化性(如政治、军事、家国伦理)。

  身临西安的兵马俑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千军万马压境的那种磅礴气势,为其气势所震撼。在我们细看过每一个陶俑,我们又会为其高超的技艺所折服。不知在这之后,你会不会还想到,透过这浩大的兵马俑,我们还可以看到那个至高无上、好大喜功又迷信的秦始皇?无论历史上他是个多么残暴的皇帝,但无可否认的是他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皇朝,建起了让我们至今依旧惊叹的长城和兵马俑。他通过这个兵马俑向我们展示着他“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霸王风貌。除此之外,我们还能看到秦朝当时统一稳定的经济基础和强权政治,能支撑这个浩大的工程。而且那是个尚武、尚实的社会,拥有大批技艺卓然的工匠,这一切的一切,最终促使兵马俑这一奇迹的诞生。

  我现在依然被凝聚在兵马俑上的我国古代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智慧和血泪所震撼,相信每一个亲临其境的都会有同感的,兵马俑可以当之无愧的成为世界奇迹。作为它的创造者,我们伟大的古代劳动者更是值得我们敬佩,他们让我们深深的为自己是中华名族的一员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