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作文

时间:2021-08-31

精选感受作文3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感受作文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感受作文 篇1

  记得我5岁那年,也就是1997年去过大青沟,已经XX年没有光顾那里了。临近毕业,学校组织同学们去大青沟游览,我万分高兴。现在,大青沟的景色在我的脑海里漠漠糊糊,大青沟究竟变成什么样了?

  听同学说,大青沟添置了漂流探险,小青湖水上乐园等设施。这些都是我以前去的时候没有的,我迫不及待地想赶快到达那里,去观赏焕然一新的大青沟。

  乘电厂大客车去大青沟的路上,到处都是绿色,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成群的马儿奔驰着,结伴的牛羊慢步着,参天的大树耸立着,满地的庄稼成长着。看,大青沟就要到了。

  一走进大青沟的原始森林,脑子里一切便都净化了,单单地剩下一个字:美。那里的树木没有人工的雕琢,赋予的是天然的美,野性的美。三五桩成群,或独自拔起,或相互缠绕,或相互依偎。树的品种很多:黄菠萝、桑树、五兄弟……,它们的寿命非常长,250年、300年,甚至还有800年的呢!目之所及,一片绿色的海洋,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绘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也许老师怕孩子们出危险的缘故,咱们未能玩上那些设施。但是漂流那没有没过膝盖的水清清凉凉,值得咱们留恋。小青湖的湖水虽然没有大海的波澜壮阔,也没有西湖的水平如境,更没有漓江的静、清、绿。但是游艇经过后泛起的波浪却是无比美丽的。

  这就是国家二级保护区的美。它让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向往的大自然。但是免不了留下一点点遗憾——没有“尝到”坐漂流、游艇的乐趣,有机会我一定要重返大青沟。

感受作文 篇2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读书苦乐》

  杨绛先生走了,人间再无“我们仨”。

  先生的一生跨越一个世纪,历经沉浮沧桑,然而她却始终以轻盈的姿态来承担生命的沉重;她居于精神的“高处”,却以“不争”的品格寻“平处”而居;她的文字朴素平实,却又隽永风趣,哀而不伤,满载着“走在人生边上”的智慧、豁达和俏皮。

  杨绛先生曾将读书比作“隐身”的串门儿,不必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打扰主人。所以,我们选择将她的文字连缀成报道,以这种“隐身”的方式读懂先生的一生。

  先生生前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与另外两个人团聚。请允许我们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不舍。

  ——编 者

  亲与情

  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一九三五年七月,锺书不足二十五岁,我二十四岁略欠几天,我们结了婚同到英国牛津求学。我们离家远出,不复在父母庇荫之下,都有点战战兢兢;但有两人作伴,可相依为命。在牛津,我怀上孩子了。锺书谆谆嘱咐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我要一个像锺书的女儿。

  1938年回国,因日寇侵华,苏州、无锡都已沦陷,我娘家、婆家都避居上海孤岛。沦陷区生活艰苦,但我们总能自给自足。能自给自足,就是胜利,锺书虽然遭厄运播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我成名比钱锺书早,我写的几个剧本被搬上舞台后,他在文化圈里被人介绍为“杨绛的丈夫”。但我把钱锺书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有价值。

  我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锺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这是钱锺书的最可贵处。他淘气、天真,加上他过人的智慧,成了现在众人心目中博学而又风趣的钱锺书。他的痴气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

  锺书曾逗阿瑗玩,说《围城》里有个丑孩子,就是她。阿瑗信以为真,却也并不计较。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锺书于一九九四年夏住进医院。我每天去看他,为他送饭,送菜,送汤汤水水。阿瑗于一九九五年冬住进医院,在西山脚下。我每晚和她通电话,每星期去看她。但医院相见,只能匆匆一面。三人分居三处,我还能做一个联络员,经常传递消息。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国与民

  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尽管亿万“我们”素不相识,终归同属一体,痛痒相关

  我们沦陷上海期间,饱经忧患,也见到世态炎凉。我们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做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这种滋味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

  锺书除了在教会大学教课,又增添了两名拜门学生。但我们的生活还是愈来愈艰苦。只说柴和米,就大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