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年俗变化的作文(2)

时间:2021-08-31

  有关年俗变化的作文2

  20xx年已经过去,但在大多数人心里,这一年还未翻过,它的最后一页应该是兔年除夕夜。这一心态源于春节这一古老的节日,在与“国际接轨”的今天依然散发着无可比拟的文化号召力。

  但不少有着怀旧情结的人却发出感叹:手写的春联如今成了印刷品;家里做年糕、糍粑时的腾腾热气已化作商场超市的熙攘人流;熬夜守岁的人越来越少……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虽然在不断蚕食着浓浓的年味。但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集结点,春节依然是所有中国人的心灵归宿。

  小时候关于年味的回忆,是从腊月二十三那天大铁锅的肉香味开始的。

  “那天是‘小年’,吃上一顿难得的丰足晚餐后,母亲会将灶台边一张写着‘灶君神位’已经熏得发黑的红纸条扯下,念念有词地烧掉,说是将执掌一家人一年伙食的灶神送上天。而除夕这一天,一张新的红纸会贴在灶台边,名为‘请灶神’。”秦武明说。

  当小年刚过,嘴里的肉味还未消散,秦武明会和几个兄弟姐妹早早起床,与母亲一道翻箱倒柜地打扫卫生。因为“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意味着“除旧迎新”,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年味最浓烈的时刻,则是除夕和大年初一。那种相当隆重的仪式,依然烙在李青的人生记忆里。“除夕这一天,父亲会在家中摆上祭案、祭品,点上几炷香。青烟缭绕的堂屋内,几代人排资论辈向已故祖先的牌位下跪祈愿。大人们的脸上满是虔诚表情,而孩子们更惦记的,是稍后诱人的年夜饭和口袋里的鞭炮。”

  家中一年来最丰盛的菜肴,摆在了除夕夜的饭桌上。平日里寡淡的饭菜,让还是个孩子的向建亨总忍不住多嚼几块肥肉,但肠胃适应不了突然的油腻,结果就是年年除夕得拉一回肚子。

  年夜饭后,家族里的老老少少就在篝火边守岁,孩子们围着老人听故事,年轻人则扎堆拉起家常。夜深,人们都努力撑着眼皮驱赶睡意,人们都相信,守岁能守到来年的财富、健康和吉祥。

  天刚蒙蒙亮,在家门口守候已久的秦武明和父亲便燃放挂在竹竿上的鞭炮,噼噼啪啪的响声在村子的各个方向此起彼伏。“常常是天还没亮,就有人开始放鞭炮了,叫‘抢头炮’,争先求个吉利。”

  小睡后吃过早饭,李青说他会迫不及待穿上码在床头的新衣,和大人一道走街串户拜年。“熟人见面,要互道‘恭喜发财’或‘过年好’。孩子向长辈拜年,要鞠躬作揖,上衣的口袋就会被塞进红纸封好的压岁钱。”

  向建亨说,那时的年初一到十五,除了拜年,他最喜欢的是到处闲逛,观看搭台上演的彩调、渔鼓。

  春节的形成发展,与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生活有莫大关系。春播秋收,春节是一轮生产生活的结束,也预示着新的一年开始。在这个以辞旧迎新为主题的节日里,人们在衣食住行上呈现出独有的状态,以表达对来年的祝福和企盼,经不断的发展和固化,形成了春节传统习俗。

  也正是这些年俗,营造出浓浓的春节氛围,让过年充满喜庆、情趣与魅力。

  长期以来,国外诸多节日文化的引入,对我们的传统年节产生巨大冲击。这些以物质享受为主的西方节日的兴盛,迎合了现代生活中人们主张个性化又喜好多元化的倾向,这些因素,让人们对春节的传统的风俗民情、深层的春节文化逐渐淡忘。

  虽然春节依旧在,但很多人在春节中只是走走形式,并未留意春节民俗这样的文化遗产的流失。

  如今,繁复的春节习俗传承最多的还是团圆的年夜饭和拜年。但即便是这两个依旧坚挺的年俗,在形式上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家庭把年夜饭搬到了酒店,方便快捷却千篇一律的短信拜年语取代了登门的问候和祝福。

  在徐赣丽看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一些扎根农业社会的传统年俗跟不上时代脚步而发生改变是必然的。

  与其说是人们遗忘了年俗,不如说是有些年俗无法适应社会而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