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包容为题目的作文

时间:2021-08-31

以包容为题目的作文1

  一位长者讲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一颗美丽的珍珠,然而他并不感到幸福,因为在那颗珍珠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斑点。他想若能拥有一块没有斑点的珍珠那该多好啊!

以包容为题目的作文

  于是,他就下狠心削去珍珠的表层,可是斑点还在。他不断地削掉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最后,那个斑点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那个人痛心不已,并由此一病不起。在临终前,他无比懊悔地对家人说:“若当时我不去计较那一个斑点,现在我手里还会攥着一颗美丽的珍珠呵。”

  每想到这个故事,就会使我想起另一件事儿。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傍晚都要去看田野的景致。经常会看到一对头发斑白的老人,依偎在路边的一条长椅上眺望远方。他俩总是静静地坐着,而面孔则始终挂着一种祥和的微笑,宛如一尊神态安详的雕塑。

  有一天,我好奇地走到他俩近前,轻声地招呼道:“你们也喜欢看田野吗?”

  老人微笑着朝我点头示意,然后抬手指了指身旁的老伴。此时,我才发觉他原来是一位聋哑人,而他的妻子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盲人。蓦然,我为自己刚才的失言而感到后悔。然而,在那两位老人脸上却找不到一丝不悦。相反,她竟用一种极其温和、坦诚的语气说:“是呵,我们老两口经常来‘看’田野的——你一定会感到奇怪吧。其实,只要彼此心灵之间不存在残疾,我们仍旧是两个正常的人呵。

  两位老人神情上没有留下半点的自卑、遗憾,惟有幸福、自足的笑容在脉脉的向外流淌,真正的幸福,其实,不是刻意去剔除对方身上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瑕疵;而是要我们把握好自己手里的那一颗实实在在的珍珠,学会包容与珍惜,然后,才能从彼此心灵的弦里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以包容为题目的作文2

  包容是一种心态——山的情怀,水的规劝。

  古言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的包容是山的情怀,智者的包容是水的规劝。

  山永世屹立,狂风大浪而不动丝毫。那颗仁慈的心,囊括寰宇。他容纳参天的古木遮蔽他清秀的眉毛,他也容纳稗草枯萎腐化在他的心田。他不打搅虫豸的窃窃私语,也忍受夜幕野狼哀号袭来的阴风阵阵。他用仁者入怀,放鹤归去来;也任凭樵夫啧啧,不做青云之地。他看着潮起潮落,静待微星几点;也忍耐野火燎身,化作尘泥。他是创世纪时,上帝的身躯,有千年的坚忍和宽容。

  水是智者的溪径,娴静时秋花照月,盛怒时又卷起千堆雪。水无源,水的胸怀更辽远无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天在他的怀中,鱼虾水草也他的怀中。湍急处,他载你奔流而行;平缓地,他帮你推开那些花条柳稍的迷惑,劝你快快向前。水也收留那些不安分的旅行者——落英或嫩芽,甘愿做他们的足,却给他们在漂流中烙下最深刻的一课:游历者将注定孤独,匆匆告别每个新的朋友,永远再无法上岸萌发一个安定的家。遂慷慨容纳他们一生,接受那腐烂的尸骸。他包容万物,也洗涤万物。他洁净老妪粘满黄土的衣裳,洗涤那些被污染的心。智者智者,他能容纳天霄之冰晶,汇聚万物之云露;更懂偶尔发发脾气,冲去那些罪恶的代价,给那些被玷污的心灵重新留下空白。水是上帝用眼睛幻化而来,有博大的视野,有洞悉和规戒的精魂。

  山像那闭眼的老叟,倾听着,忍受着,宽容着并微笑着。

  水便是那博爱的长者,观看着,体味着,包容着并规戒着。

  山说:“你的胸怀不够开放,为什么包容万物却不接纳万物?”

  水笑:“你的态度太肆纵容,为什么甘愿做心灵的依靠,却不惊醒那些梦中之人?”

  山道:“我的包容永世永代,我愿为瀑布裂身,也愿作无助人类的大伞。而万物性本善,纳万物之心怎不可在梦里点醒梦中之人?”

  水答:“我的包容,灵动而匪测,容万物却不纳万物之恶,我绕过盘石,愿温柔地留下一抹青苔,装饰他的顽固。”……

  山水的对话将在六合中延绵,天地包容了他们长久打扰,听,他们还在窃窃私语。而人们将以怎么样的心来包容这片天地呢??

以包容为题目的作文3

  冷静下来仔细想想,包容作为一种文化态度,对于大多数善良之人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只要不是极端分子,对不同宗教、民族、文化抱有尊重、理解、取共存共荣的态度,推己及人,可以说是人之常情。日前看凤凰卫视节目,净空法师讲“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方知佛教对世界的理解、对文化多样性、生态多样性的体认远早于环保主义、远甚于知识分子。认为包括矿物质在内,石块和水,世界万物都是活的,有生命、有情感的!于是,宗教圣地往往草木葱茏、生机勃勃。

  包容之难,其实难在人生哲学上。例如,包容人的缺点。我一直觉得我算是个性情温和、比较能够接受别人的人。恰如不挑剔、无个性的口味,无论南方北方的饮食,酸甜苦辣,臭不可闻,均能得其妙而食之。但年龄渐长,发现自己的耐心竟大不如前,对不能闻道的学生难免火冒三丈,甚至恶颜相向,说明自己修养不足,修炼不够。

  中国的词语之妙,在于它内涵复杂,难以穷尽,而且可以向正反两个方向延拓。因而,在生活的语境中,包容不仅意味着平和、宽容,也经常与另一类态度混淆:不必较真,眼开眼闭,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等等,指向忍让、苟且、退守、犬儒主义的态度,即所谓的“包涵”。虽然随着生活的磨砺和阅历的增长,自己早已超越“愤青”心态,知道世事多不平,不能包打天下,也难以兼济天下;但在社会转型、价值失范的大环境中,面对重大是非和种种怪事乱相,仍很难保持平静闲适、与我无关之心,难以随俗。因为人生还有另外一套价值准则:诚实、正直、实话实说、义务教育“一个也不能少”……在这个意义上,包容易而坚守难。因而想到,敢于愤怒、敢于坚守,或许也是一种包容?当鲁迅说“绝不宽恕”时,他守护和包容的,不是正义的价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