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函数的教学反思(2)

时间:2021-08-31

  二次函数的教学反思篇4

  这节课在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基本形式和二次函数的图象、顶点坐标、对称轴等性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已经掌握,但综合应用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将本节知识分两课时进行,这节是第一课时,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和课堂练习可知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准确分析题意并能写出函数关系式,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在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的最值时只有少数学习较好的学生能准确解答,这说明稍复杂的数量关系分析是学生的难点,单一的知识应用能准确找到解决途径,而综合起来应用学生就有些茫然,无法确定切入点。

  本节课在两个地方学生出现疑难:一是分析题意时理不清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二是不能准确判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的最值。对于这些难点我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在回顾了前面的知识点后提出实际问题:某商品现在的售价为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每涨价1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每降价1元,每星期可多卖出20件。已知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在分析题意时学生能分清涨价、降价所对应的商品销量,但一小部分学生依教材上的解题思路不能理解售价和销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对于这个难点我是这样处理的:设每涨x个1元,则每件售价为(60+x)元,少卖出10x件,共卖出(300—10x)件;每降价x个1元,则每件售价为(60-x)元,多卖出20x件,共卖出(300+x)件。重点强调“x个”!虽然在分析中只多了个“每(涨或降)…个1元”,但就这几个字却能帮一部分学生理清关系和思路,如涨3元8元的问题,则售价为(60+3x)元或(60+8x)元,这样学生从最小单元开始分析,逐层递进,很容易理清思路找准关系。这个关系弄清了,函数关系自然水到渠成就写出来了。

  其次是由函数解析式确定最大值,而确定最值时必须考虑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这个问题中x首先是非负数,同时(300—10x)也是非负数,所以x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30。结合函数解析式y=-10x2+100x+6000可知该函数图象开口向下,有最大值。由顶点坐标公式可以计算出当x=5时(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y有最大值,且此时y=6250。强调此时不仅要考虑顶点坐标公式,还要结合题意看这个x值是否在其取值范围内。x值确定后将其代入就可求出最值y的大小。

  从学生课堂练习来看,大部分学生会用这个分析方法解决相应问题。虽然这节课没能按课时安排学习探究二的问题,但学生能掌握商品涨(降)价与售价、利润间这类问题的分析并会列函数关系也算是一点点收获了。

  二次函数的教学反思篇5

  二次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的热点。其中考试涉及的主要有考查二次函数的定义、图象与性质及应用等。在九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就要立足课堂,瞄准中考,研究中考试题。近年来,二次函数的`应用题目不断出现在各地中考题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源自课本中的例题或习题原型和变式。在日常教学时,注重对接,为中考做好铺垫,是我对这节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探索课的期待。

  二次函数应用题型一般情况下,解题思路不外乎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标出图象上的点的坐标,求图象解析式,利用图象解析式及性质,来解决最优化等实际问题。一开始我引导学生回忆二次函数的三种不同形式的解析式,即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并说出它们各自的性质如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最小值,函数在对称轴两侧的增减性。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呈现习题27.2第5题,让学生分小组去试验探索解决问题。各小组很快就得出三个特殊点的坐标(0,0)(5,4)(10,0),并求出了抛物线的解析式,当然速度有快有慢,第二问,就是求当x=6时y的值,不少学生纷纷举手示意完成,我很高兴,也没细究每个同学的情况。继续按照预定方案,组织学生活动,开始对一道试题进行探究。

  如图,有一个横截面为抛物线的桥洞,桥洞地面宽为8米,桥洞最高处距地面6米。现有一辆卡车,装载集装箱,箱宽3米,车与箱共高4.5米,请您计算一下,车辆能否通过桥洞。

  对于这个问题,不少学生表情凝重,目光迷惘,思路不畅,不知从何处下手。我反复引导,几次提醒按例题的方法,从函数的图象上进行考虑,但就是没有人响应,探究几乎陷于停顿,让我大感意外,超乎我的想象。好在我尚能应付,便提问素有“小诸葛”之称的张文贺,你是怎样思考的?张文贺说,他也知道首先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但问题是不知道把坐标系原点建在哪里,更不知道卡车是如何穿过桥洞,是靠中间走,还是靠边通过?我一听,才恍然大悟。原来学生的认知和老师想象的不一样,加上生活经验较少,难怪学生会沉默不语。对于坐标系的建立方法,学生面对多种可能的选择,往往束手无策,根本原因就是老师不重视对学生思考水平的研究,导致以老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造成学生思考与实践脱节。这就要求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善于启发和引导,才能较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设计初衷,原是让学生从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感知数学模型,达到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感知和体会一题多变的变式训练,增加对数学解题思想的认识。但在教学时,学生对一些常规知识的缺失突出的暴露出来。如利用三点坐标求二次函数解析式,学生解三元一次方程组感到困难等。

  当我充满自信准备进行下一问时,有学生说,我还没得出答案呢?我说,你们小组不是展示过了,怎么你还不会呢?他说,我的解析式设y=ax2+bx+c,我代入得不出来,组长设的和我不一样。我告诉他,其实你用一般式同样可以做的很准,只不过速度稍慢一些,这就需要加强运算练习。下课后我一直在思考,学生越是基础差,那些好的方法他们就越难掌握。学起来既吃力又费气,这就需要在平常加强双基训练,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好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  二次函数的教学反思篇6

  二次函数是学生学习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以后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是函数知识螺旋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二次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的数学模型,它既是其他学科研究时所采用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某些简单变量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和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样,它也是一种非常基本的初等函数,对二次函数的研究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函数,体会函数的思想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

  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二次函数,并能够用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解决一些问题。为此,我先带领学生复习了什么是一次函数,然后设计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推导”出一个二次函数,并观察、总结它与一次函数有什么不同。在此基础上,逐步归纳出二次函数的一般解析式:y=ax+bx+c(a,b,c是常数,a≠0)。最后,通过随堂练习巩固二次函数的概念并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我个人以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

  教学时,通过实例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让学生明确二次函数是一种常见的函数,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中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模型,通过学习求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大部分学生重视了二次函数概念的形成和建构,在概念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从问题出发到列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过程,体验用函数思想去描述,研究变量之间变化规律的意义。让学生终生受用的思考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所提高。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学习落入程式化的窠臼,而且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次函数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相关文章:

1.《圆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2.《鸟语》的教学反思

3.《燕子》的教学反思

4.《伤仲永》的教学反思

5.《绝句》的教学反思

6.《画风》的教学反思

7.《桥》的教学反思

8.《看戏》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