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河渠书》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高二语文《河渠书》教学设计

一、自主阅读导引

  “书”是《史记》中很有特色的体例,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无法撰写成书的。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史记》中共有书8篇。

  《史记》中的&“八书”是司马迁创设的八篇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其中《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表明了司马迁对治水重要性的明确认识和深切关注。《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记述从禹治水开始,延续到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黄河瓠子堵口,及其以后各地区倡兴水利,开渠引灌等史实,共 13段,25事。其中防洪6事、航运3事、灌溉11事、航运兼灌溉5事,所叙河流有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淄水、漳水等。它是系统介绍古代中国水利及其对国计民生影响的权威性记录。司马迁在此书篇末,历叙他阅历过的江淮河济等众多水系和地区,从而归结为一个概念:&“甚哉,水之为利害也!”深刻地反映他对水的可为利又可为害的两面性认识和对水利问题的重视与关切。《河渠书》是以后历代史书撰述河渠水利专篇的典范。

二、文言现象梳理

1、文言实词:

  ⑴一词多义:

  陆行载车,水行载舟: 载:乘

  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任,任随、随

  同为逆河,入于勃海 逆,相向迎受,九河同受一大河之水,将其导入海

  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 艾(yi),治理。施,延续,延伸

  辟沫水之害 辟:避

  秦以为然,卒使就渠 就:修,造

  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 人徒:普通人与罪徒

  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 应天:与天意相应,相符合

  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 回:回环曲折

  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 今:如果

  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 绝:渡水

  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 拟:比

  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 登:丰收

  天子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 悼:怜惜

  ⑵古今异义

  害中国也尤甚。 中国:中原地区

  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 至于:了

  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 异时:往常

  至河三百余里,径。 径:道直少曲折

  漕从山东西 山东,崤山以东的地区

  水颓以绝商颜 颓:水向下流

  ⑶通假字

  然河菑衍溢 菑通灾

  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 道通导

  乃厮二渠以引其河 厮通斯,分开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 罢通疲,疲惫,又活用为使动。

  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 并通傍,依靠,沿着

2、文言虚词

  乃厮二渠以引其河 以:来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 以:因此

  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 于:在

  便于砥柱之漕 于:比

  汤问其事,因言 因:因此

  诚得水,可令亩十石 诚:如果

3、词类活用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 富,使……富裕

  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 东南,向东南

  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 漕:漕运,动词。

  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 肥:使动,使……肥沃

  令齐人水工徐伯表。 表:以表测量地势高下,确定水流走向。名作动

  漕从山东西 西:西行,名作动

  则田者不能偿种 田:种田

  下御史大夫张汤 下:名作动,(天子)交给(下属)

  从斜下下渭。 下:流入

4、重要文言句式:

  然河菑衍溢,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唯把治理河菑作为当务之急。

  穿二江成都之中 省略,穿二江(于)成都之中。

  瓠子决兮将奈何? 奈何:把……怎么办呢?怎么办呢?

  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倒装句,谓语&“甚哉”倒装了。

5、难句翻译现场

  (1)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

  参考译文:禹认为黄河上游地势告,水流湍急汹涌,难以在平地使顺利通过,多次泛滥冲毁堤坝,于是分开两渠来疏引黄河水流。

  翻译指导:本句要落实这样几点,“河”是黄河;“所从来者”,“从来”是水从上游来;“厮”是分开的意思;“以”表示目的,翻译成“来”。“引”是疏引,疏导。另外,课本的译文没有把“于是”翻译出来,应该翻译为:这个时候。

  (2)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及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

  参考译文: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兴办工程,想以此消耗它的国力,使它不能对山东诸国用兵,于是命令水利工匠郑国作间谍游说秦国,要它凿穿泾水,从中山以西到瓠口,修一条水渠,沿着北山向东流入洛水,长三百余里,用来灌溉农田。

  翻译指导:本句的翻译要注意几个实词:“罢”:这里是通假成“疲”,同时又活用成使动;“并”也是通假,翻译为“依靠,沿着”;还要落实“兴事”“间”“东”。另外,要注意译文的前后连贯。

  (3)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决河,沉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填决河。

  参考译文:天子从万里沙祠祷神以后,回来时亲临黄河决口处,沉白马、玉璧到河中祭河神,命群臣及随从人员自将军以下都背负柴薪,填塞决口。

  翻译指导:本句的翻译要点是:文言词语:“用事”“临”“已”(通“以”);句式:“用事”后省略“于”等。译文中“于是”也要补出来。

  (4)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参考译文:水的为利为害太大了!

  翻译指导:本句翻译注意全句的倒装,翻译的时候要把谓语放在正常的位置上,同时,要注意“为利害”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就可以了。

三、疑难追踪探究

  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河渠书》?

  明确:在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当时对中国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莫过于黄河水灾。司马迁一方面考察了大禹治水的事迹,自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闚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认真调查与总结了大禹治水的方法与经验;一方面亲自参加了治理黄河的伟大工程,跟随汉武帝“负薪塞宣房”,堵住了危害黄河下游地区二十多年的'瓠子(河南濮阳县西南)大决口。由此发出了“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感慨,“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目的在于歌颂人类战胜水害、兴修水利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在如何处理“人与天”、 “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鲜明地表达了他对自然灾害的态度。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也明确表明他写《河渠书》,是因为西汉初年所兴修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实际上是大禹治水业绩的延续与发展。他说:“唯禹浚川,九州攸宁。爰及宣房,决渎通沟。作《河渠书》第七。”

  2、司马迁为什么刻意记载西汉初期兴修水利的政绩?

  明确:正是因为“水之为利害也”,既有“利”也有“害”,人类只要尊重客观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完全可以作到兴水利而辟水害。所以司马迁刻意记载了西汉初期兴修水利、利国利民的一些主要政绩,如,修建渭河漕渠,建设河东渠田,始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南水北调工程,修建临晋灌溉工程等。至于其他小型水利工程,则 “不可胜言”,说也说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