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蚕作文800字7篇

时间:2021-08-31

  蚕是鳞翅目的昆虫,丝绸的主要原料来源,在人类经济生活及文化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产中国,华南地区俗称之蚕宝宝或娘仔。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赞蚕作文800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赞蚕作文800字7篇

  赞蚕作文800字篇1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正是养蚕的好季节。我的好朋友给了我几个蚕卵,它们小小的,是褐色的而且并不圆。我觉得它们弱不禁风没多大可能孵出来。

  第一天没有动静,和刚拿到时一样。

  第二天任然没有动静,还是静静地躺在那。

  第三天我在卵中发现了一个黑点,爸爸说快要孵出来了,于是我和爸爸去小区里采了一些桑叶。

  当到了第四天时,我观察蚕箱时发现卵成了透明状,旁边爬着一些细细的小虫子,我知道那一定是蚕孵出来了。我欣喜若狂地拿出桑叶放入蚕箱,可是爸爸却说蚕现在不需要吃东西。隔了一天,我把嫩嫩的桑叶放进蚕箱,小蚕慢慢的爬上的桑叶,不一会,桑叶上就出现了一个个小小的洞,几分钟后,小小的洞连接成了细细的线,这些蚕宝宝还真能吃呢。从此我细心地管理我的蚕。

  我的蚕渐渐的长大了,食量也变大了。我每天一放学,就到院子里去采桑叶,迫不及待的拿回家去喂它们,桑叶还没放进去,蚕宝宝就扬起了头,好像知道我回来了一样。我把桑叶放进去,它们就一窝蜂的爬上去,大口大口的进食,真是些贪吃鬼。

  可是,有一次,发生了一件很悲催的事,夜里下了雨,我把刚摘回来的新鲜桑叶去喂蚕宝宝,可是,第二天,我发现有一只蚕宝宝已经死了,其它的几只也无精打采的。我去问爸爸,爸爸说蚕宝宝不能吃带水的桑叶,从此,我就更细心地照顾我的蚕宝宝,再也没有发生悲剧了。

  两个多月过去了,有一天,我发现蚕宝宝不吃不喝,全身渐渐的透明起来,我还以为蚕宝宝又生病了,爸爸

  说,蚕宝宝该结茧了。我欣喜若狂,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了。在爸爸的指导下,我用牙签和废纸,给蚕宝宝做了一张茧床,把蚕宝宝都捉上去了,蚕宝宝在茧床上到处爬动,寻找合适的位置,然后就一动不动了。第二天早上,我起床一看,发现有几只蚕宝宝已经开始在吐丝了,它们先是用丝达搭了个架子,然后慢慢的补充,看起来好像是杂乱无章,可是不一会一个茧的大致形状就出现了,真是天才的建筑师。几天以后,蚕已经看不见了,只有一个个白色的茧,茧越来越硬,真难以想象,那么细的蚕丝怎么能形成这么硬的蚕茧呢,这些小东西真有耐心。真不愧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啊!

  看着这些白白的蚕茧,我的心中既很自豪,又很钦佩,还有浓浓的期待,期待我的蚕变成漂亮的飞蛾。

  赞蚕作文800字篇2

  三月末,老师把光明农场养蚕基地的蚕车叫到校门口,说是让我们体验养蚕的乐趣。刚已放学,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跑向蚕车,挤成一团,在拥挤的人群中我根本靠近不了蚕车,直到第二天中午我才勉强抢到一盒蚕。

  因为养蚕基地提供的蚕都是两龄蚕,所以我们只能观察到蚕的半生了。蚕宝宝一开始只有大约2毫米长,养蚕基地提供的蚕都是半厘米长的了!蚕宝宝很可爱,经常头昂在空中一晃一晃地寻找桑叶的边。蚕宝宝吃的桑叶要撕得很碎,还要洗净然后再吹干,要去掉叶子外的水分,但又要保持叶子内的水分,不能让桑叶太干,还真有些难度哦。

  蚕宝宝吃桑叶的样子很可爱:肚子贴在桑叶的边缘上,头顶住桑叶一圈一圈地吃,不一会儿,一片桑叶就被它吃得干干净净,只剩下一条细细的柄。蚕食,原来如此。

  一周后,蚕宝宝们开始蜕皮。蚕宝宝蜕皮的时候,头上先裂开一条细细的缝,它的头和身体一下一下地从这条细缝里钻出来。你不禁会问:皮会跟着它的身体一起走吗?不会!因为在蜕皮前,它会先用丝把皮固定在一个地方,所以皮会留在原处,不随身体一起移动。这还真是一个高明的方法呢!如果你认为它在浪费自己的`丝,那你就错了。

  一天,我看到我的蚕宝宝们身体发黄,不吃不喝地,头向上高高昂起,还在“拉稀”!我着急地问爷爷:

  “蚕宝宝怎么了!还拉肚子!”

  “它们要上山了!”

  “上山?什么意思?”

  “它们要结茧了!”

  “真的吗?”我疑惑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第二天,它们有些仍然一动不动地高昂着头,有些已经在不停的爬动。爷爷告诉我,蚕宝宝们先要将体内的水分、桑叶的残渣排掉,然后它们寻找可以吐丝结网的地方“安家”结茧。第三天早上,其中两只身上已经各织成一张网了,并且还在自己的身体周围不停的吐丝,作茧自缚。下午放学的时候,已经可以看到两只茧的雏形了,其它的蚕也开始爬来爬去在寻找自己安家的位置了。第四天早上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四只成型的茧,其它四只蚕也都找到了自己的家安顿下来。慢慢的所有的蚕都结成了茧,看到八个白白胖胖的蚕茧,我很有些成就感,每个蚕都结成了茧,很是不易呢。

  三周左右的时间,蚕茧就开始化蛾,脱茧而出,蚕蛾在产卵之后,生命就结束了。我多么希望蚕卵快点孵化成蚕宝宝。蚕宝宝的世界真奇妙啊。

  赞蚕作文800字篇3

  蚕以前,我看到蚕,心里就觉得一阵恶心。为啥?蚕的样子实在不能恭维:白白的,胖胖的,活像大腹便便的胖子,一节一节的,让人不禁想起蜈蚣这可恶的东西来。还有,它还是一个很难伺候的客人。它的主食——桑叶,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城里的某个地方找到了桑树,可大家都去拽,很快一颗树便被五湖四海的蚕主们抢摘一空,于是,它的饮食便又成了问题。

  再说,蚕的保护措施也十分令人麻烦,前几天天冷,蚕的保护层可得用毛巾“里三层,外三层”地果一圈。即使这样,大部分的蚕还是死翘翘了!这令我对蚕有一种天生的抵触心理。可是,有一天,我看到了一只蚕在摇头晃脑地吐丝,它的身体已经成了半透明的白,有点儿像水晶一样,不再吃桑叶了,它吐出的丝洁净又明亮,净得像白花花的墙壁,亮得像被太阳朗照的屋子。

  我对它的身体很担忧,期望它晚一点结茧,可最终还是化成了茧,让我不禁泪眼盈盈。这时我忽然想起,蚕的一生是多么的可怜,从蚕刚刚出生,小蚕像蚂蚁一样黑糊糊的,稍微不慎就会被踩死,即使它生存下来,也得面临食物的危机,食物解决之后,病魔又可能把它折磨得死去活来。然而,蚕的生命力是那么顽强,终于活到了这么大,这么白。可是,它又要自己折磨自己,把自身龟缩在茧里,造出蚕蛹,而后蚕的生命就终结了,多么可怜的一生啊!对蚕的怜悯促使我查了一下资料,竟然发现从某个角度来说,蚕可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起点。

  在很久很久的两千多年前,中国人民就已经知道了野蚕有很高的利用价值,蚕茧能够抽出细丝,织成华美无比的丝绸,取代棉布。因此,大批蚕农出现,开始了大规模的人工养蚕,抽丝织绸,精美的丝绸成了辉煌的文化,正是通过丝绸,才把中国的文明从“丝绸之路”中传递出去。汉唐宋明清……无不以丝绸为支柱产业,绸缎成了贵族们专用的布料,成为了欧洲贵族们渴望的东西。小小的蚕造就了中国灿烂的文明。

  实际上,我想我们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也像蚕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辛勤劳动,坚忍不拔,经历种种磨难后终于使中国日益强大,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几天后,蚕茧成了蛾,我不再觉得蛾是不好的东西。我回想起以前蚕的身体,愈发显得可爱,一节一节的,一动一动的,有益无害,有趣无害。以前对蚕的厌恶令我倍感内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无题》永远让我记住了虽然微不足道,但却无私奉献的——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