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作文700字

时间:2021-08-31

【推荐】中秋节的作文700字合集五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秋节的作文700字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秋节的作文700字 篇1

  中秋福建风俗是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

  中秋夜烧塔在广东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

  江南一带的风俗和美食有关。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

  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

  天府之国的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中秋节的作文700字 篇2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人们都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可我觉得今天八月十五的月亮特别圆,特别多星星,奶奶炒的东西特别多,特别香,嘻嘻!

  在中秋节的前一天,我已经全副武装,做好准备,因为,爸爸说今年不买灯笼,要我自己做,真倒霉!首先,我先用竹子制作成一个六面四角形的灯笼。可能我是第一次,把灯笼弄得乱七八糟的,灯笼不像灯笼,鬼不像鬼,最后还是老爸帮我做好了灯笼的支架。接下来是把画好的画做灯笼的面,这可是我的强项啊!我“佛手”一挥,一会了就画好了。最后,也是最难得一部分:就是做灯笼的“胡须”。一开始,我剪得四不像,妈妈说我剪怪怪的,我很不服气,但是我看到妈妈剪得“胡须”非常精致,我就好佩服妈妈。辛苦了一天,终于做好了灯笼,看着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的战利品,从心里比吃了比糖还甜!

  我盼呀盼,终于盼到中秋节当天了,我盼中秋节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奶奶做的大餐;二是因为我约了同学晚上到华柏公园玩。还没到约定的时间,我就匆匆忙忙地拿好灯笼下去了,当我走到华柏公园的时候,连个人影都没有(我们班同学)。果然,太早了,当我准备休息一下的时候。突然,一只手拍了拍我肩膀说:“小郑,你好慢啊!”我转头一看原来是徐筠颖。后来我们拿着漂亮的灯笼到公园里到处转,一个肥胖和一个瘦瘦的身影闪过,吓我一跳,原来是欧凯莹和蔡珊玲。一开始,我们还兴致勃勃地拿着灯笼瞎转,一会逛那边,一会逛逛那边,开心极了!我们就把灯笼给忘了,东玩玩、西玩玩,一会玩三字经一会玩木头人,乐极了!玩累了,就在石椅子上休息。

  玩着玩着就忘记了时间,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分手,个个都回家赏月,我也不例外。还没有到家门口,我已经闻到我家炒田螺的味道,真香!我忍不住朝香味的来源“飞”去,妈妈看到我这副摸样哭笑不得。中秋节的大餐终于可以开吃了,一边吃着可以辣到让人“喷火”的田螺,一边喝着冰冰凉凉的奶茶,真是爽到爆。

  这一天我过的非常快乐,非常充实!这个中秋节,月亮更加圆,给加亮,而且更加有意义,突出了它的团圆之意。

中秋节的作文700字 篇3

  翻过八月的日历,就快到中秋节了。日历上那三个红色小字,在一瞬间就抵达了身体里最柔软的部分,让人感觉温暖,却又有微微的刺痛。

  想起在故乡,想起在父亲母亲身旁,儿时的我,绕着他们的膝,听他们讲一些关于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那缠绵悱恻的爱情传说,对于一个七、八岁孩子的诱惑力,远不如一块小小的月饼。所以往往只听到一半,我便吵嚷着要吃月饼。母亲便会从衣橱里变戏法儿似地取出月饼来。多半是在村里的杂货铺里买的廉价的月饼,一两角钱一个。现在,怕是连一块饼屑儿也买不到了,于那时,却是非常奢侈的享受。

  记得,那时的月饼好像并没有馅儿的,有的,也只是里面夹裹了一两块浑浊不堪的冰糖。那乡村简陋的杂货铺,以及父母亲口袋里拽了又拽的零碎的角票儿,都只能承受那样的月饼了。一次买上七八个,分给我和几位姐姐。看着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父亲母亲便会在一旁幸福地相视而笑了。

  我递过去一块说:“妈妈,您也吃啊!”母亲就摇摇手,“我们老了,牙齿不灵光了,你们吃吧!”那时,我还天真地以为父亲母亲真的不想吃,便只顾自己解馋了。把自己的那份吃完后,还胡搅蛮缠地去说服姐姐们让给我一些。而到现在我才发现,在时光流转了二十多个春夏秋冬之后,母亲“变得”那样爱吃月饼,她的牙齿出奇地好。

  看我们吃完月饼,母亲便到厨房张罗起夜宵。灶前灶后,黑滚滚的浓烟将母亲的面容熏黑了不少,也熏出了她的皱纹和花发。荷包蛋、咸鸭蛋、皮蛋,母亲挖空心思,实在无法做出更多的食物。但,还有什么比那更丰盛呢?还有什么,比母亲精心地做完这一切后,对着自己的孩子们露出一个舒心、得意的,又略带些许歉疚和羞涩的笑容更重要呢?

  屋后的葡萄架下,皓月当空,月光把一串串葡萄装饰得晶莹剔透。晚风轻拂,光影浮动,一切都那么生动美好。父亲自斟了满满的一杯白酒,母亲和我们则端起麦饭石(一种饮料),“来,干杯。团团圆圆,顺顺利利,平平安安!”父亲不擅言辞,也没有什么言语会比一家人围坐在一张方桌上团圆更具意义。我们一饮而尽。

  如今,我们已举家迁离故乡十余载,而我与父亲母亲也相隔百里,见面的次数不多,一年难得几回。母亲有时会打来电话,问及一些我的近况,我知道她是想我了,她也该知道,儿也想他们。

  母亲是不是又站在路口,眺望我回家的身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