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大秦腔作文2500字(5)

时间:2021-08-31

  母亲是带着使命的,她要把秦腔听到她生命的最后,好使她念念不忘那些台词,再学些当年父辈们没有唱过的新戏,去唱给他们听。母亲也为此而感到婉惜,说过去人虽然穷虽然笨,还给后人留下了那么多好戏;又还埋怨现在,说都过去多少年了,也没有出过一“本”好戏,叫后来的人听啥。想想也是,关中道上那种秦腔风靡的时代,已经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一段历史,对于我来说已经是记忆之中的往事,像过去那种赶着场子不吃饭也要看戏的劲头、那种场面,逐渐在人们对于物质追求的同时也淡漠了。二十一世纪前十年间,秦腔作为农家人婚嫁和丧事,还不时在村落的棚下可以看到,转而成为了一门挣钱的生意,也仅仅是唱,没有着了戏装,不再搭了戏台,化了脸谱,而是走了场子,生硬地唱,甚至连铜锣胡弦都合不上。民间那种由衷的、自发的、群体的和激情的场面,再也没有看到过。

  秦腔是三秦大地文化的产物,也是秦川人性情的产物。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予夸张,角色行分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既西安乱弹。对于戏理,父亲常常嗟叹后生不钻不学,仅凭模仿来理解秦腔,感到非常遗憾,父亲年轻时对戏理也有点研究,如它的渊源、沿革、流派、传承和发展等等都略知一二,这也是他深受乡湾上下戏迷们追随的主要原因。父亲学戏的那种精神,让母亲现在说起来都觉得他了不起,既要养活父母妻子儿女,又要抽空去学唱戏和教戏,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社教”后期一段时间,政府不允许唱老戏,要唱就唱革命样板戏,但父亲他们在开戏后,总是附带着唱几出折子戏,以满足父老乡亲的央求。他有一年去了穆家堰教戏,离家一个多月,眼近年关仍不未回还,家里连烧火做饭的劈柴也没有了,急得母亲托人带口信给他,然而穆家堰村民热情难当,就是不放人,好戏的村民不舍父亲走,就不动声色地自发组织起砍柴的队伍,满载了五辆架子车柴禾、来了十多个人送回家,着实让乡湾人羡红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