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的作文1500字

时间:2021-08-31

父亲节的作文1500字合集五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父亲节的作文1500字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父亲节的作文1500字 篇1

  写父亲,我感到有些艰涩。因为我不知道该从何处落笔。想写的,实在太多;却又觉得,记忆里空空如许。这一辈子已过了三十有余,但我似乎从来没有和父亲亲近过。我一直感到父亲不爱我,我亦不爱父亲。然而,我早已深深的感到,若有一天,父亲不在了,我一定会痛悔自己之不爱他。

  在我和弟弟妹妹们童年的记忆里,父亲的影子很是淡漠。父亲是军人。有很长的一段岁月,父亲是在西藏。但每年(也许是每两三年),父亲会有一次探亲假。而这样的探亲假,却总是悠长得没有尽头。父亲的假期,在我们孩子,是一种灾难。我们像老鼠见到猫,尽量躲得远远的。没有父亲的召唤,我们从不走到离他两尺的范围之内。只有在我们的祖母和我们同时出现在父亲面前的时候,我们的胆子才稍微壮大些。

  其实,父亲很少打骂我们。他只是要我们跪。当父亲的探亲假正好赶上我们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的时候,我们是必跪无疑的。只要我们中有一人考得不好,另外的三个也必定陪着跪。对着厨房的墙壁,从大到小,由高到低,跪一排。但父亲不会打我们。他只是在我们背后的小圆桌旁坐着喝酒,一边喝酒,一边教训我们。他常用的方法是忆苦思甜。父亲只有在喝酒的时候,话才会多起来。许多年以后,我甚至想,倘若不是借着酒劲,父亲大概找不到恰当的言辞来教训我们罢。

  父亲从西藏的军营转业回家的时候,我们孩子已大到有足够的胆量面对父亲。只是,我们仍然不习惯和他亲近。他上他的班,我们上我们的学;即便是一家人围着饭桌吃饭,我们也从不和父亲说一句话。我不知道我们的父亲是否为此而感到悲哀过。

  但父亲肯定是爱我们的;为我们织毛衣,便是明证。很少有男人会织毛衣的吧,但我们的父亲就会。而且会织出各色花样。那时,几个孩子从小到大的毛衣和毛裤,几乎都是父亲织的。织毛衣用的毛线,是父亲从西藏带回来的,据说是从绵羊身上扒下来,当地老百姓用手工搓成的那种。淡白色,有点粗糙;但穿在身上很是暖和。父亲转业的时候,从西藏带回了很多,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枕头。当哪个孩子需要毛衣,父亲便拿出一只枕头,从里面扯出一大把毛线。两天后,毛衣就穿在孩子身上了。记得有一年冬天的一个礼拜六,我从学校回到家,对父亲说,爸爸,我冷。父亲二话没说,从枕头里扯出毛线就开始织;礼拜一早上我挣开眼的时候,一件淡白色的毛衣已放在我的枕头边。我已记不起那一刻我是否被感动。

  早年,曾听祖母私下说,是我们的父亲解救了我们的母亲。母亲的家庭出身不好,已是大龄姑娘了,却没人敢娶。是三代赤贫又做着军人的父亲挺身而出,娶了出生于书香之家的母亲。我从没有向父亲或母亲求证过。

  岁月终归是在流逝。多少年过去了,父亲已日见苍老。曾经高大威猛的背影已伛偻老迈。进入暮年的父亲,性情慈和了许多。几个儿女,已各自成家立业;父亲便有了几许寂寞。母亲常说,其实你们的爸爸也常常盼望着你们回家。父亲知道我们几个都爱啃卤鸭头。于是每次我们回家,总能吃到父亲事先买回的卤鸭头。连楼下卖熟食的女人也知道,只要这个老头儿买鸭头,准是他家的丫头们回家了。

  退休在家的父亲,别无寄托;含饴弄孙,成了父亲的一大乐趣。三国水浒西游记,父亲会一整套一整套的讲给孙儿们听。那份耐心,是我们小时候从来没有享受过的。

  有一片动人的记忆,是父亲牧鸡。那是两只温顺的母鸡。本是我在它们还是小鸡崽的时候买回来当宠物玩的。当它们长到半大的时候,我已无法喂养它们。于是母亲用一只鞋盒把它们装着带了回去。鞋盒上开了两只小孔,它们的头从那里伸出来。就这样,鸡们随着母亲回到了父母家。后来,听母亲说,一直是父亲在替我喂养小鸡们。再后来,小母鸡变成了大母鸡。离父母家不远的地方,是一条河。九曲河。河边是一片开阔地,长满着深深浅浅的草。草丛里跳来跳去的,是数不清的蚂蚱。每天太阳落山的时候,父亲一手抱着母鸡,一手拿着小凳子和金庸梁羽生的书,来到小河边。父亲静静的看书,任由鸡们欢快的追逐蚂蚱。夕阳黄昏,老人母鸡,那是怎样入画的一景!

  写着写着,我的心,开始温润起来。才发现,眼里已蓄着泪,欢悦而感动的泪。因什么而欢悦,因什么而感动,我无法清晰的说出。只是觉得,岁月,父亲,人生,人事,似乎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不奢望什么,不强求什么,父母健在,也就是最大的幸福。

父亲节的作文1500字 篇2

  一开始是一天两顿,后来就顿顿喝。每顿喝不多,最多四盅,三两。酒肴不拘,萝卜咸菜喝两盅,鸡鸭鱼肉喝三两。父亲喝酒慢,仿佛是品。一个人喝的时候,两盅酒能喝半小时,“滋、滋”有声,感觉特爽。我小时候看他有滋有味的喝酒,觉得真是幸福。其实,那时候没有啥好酒,就是地瓜干酿的,但是纯。不象现在,用酒精勾兑,茅台都有很多假的。父亲的酒瓶就放在炕边柜子上,上面倒扣着七钱的酒盅。母亲知道他的习惯,每次把饭菜端上炕,顺手就把酒瓶子摆在饭桌上。父亲抽完烟,倒上酒,慢慢地喝。一般情况下,他一盅酒没喝完,我们就吃饱饭了。如果那顿母亲忘了拿酒,父亲也不作声,蹲在炕上闷闷的抽烟。母亲吃了几口饭,忽然想起,放下筷子去拿酒瓶。我们哥仨大了以后,给父亲拿酒瓶就是我们的事了。有时候也忘,父亲照样不吃饭,抽烟。我们说:“爹,你不吃饭?”然后哑然,哥仨那个离酒瓶近,赶紧的给拿过来,倒上,父亲美滋滋的喝着。

  喝酒人好客。每每喝酒的时候家里来了人,父亲都和母亲说:拿个盅。母亲赶紧下炕,拿盅、倒酒。父亲和客人慢慢地喝着、倒着、说着,就不拘两盅还是三两了,客人喝够了为止。当然,我们哥仨大了后,拿酒盅、倒酒的事也是我们的了。逢年过节,家里来了重要客人,父亲让我们弟兄仨一个个的给客人敬酒,似乎让客人喝多了就高兴,也似乎是在客人面前显摆下我们哥仨懂事,或者他“教育”的好?小时候挺烦,现在也不理解。反正,遇到这种情况,客人一般是大醉而归,父亲则笑咪咪的抽着他那呛人的旱烟,然后沉沉睡去。父亲喝酒一辈子,我只见他醉过一次,在别人家喝的,回家吐得的稀里哗啦,以后再没看见。别人都说,父亲的酒经劝,喝够了,无论怎样劝就是添不上,他们都佩服父亲能说。其实,父亲并不善言谈。

  喝酒人都有酒友。父亲的酒友很多,左邻右舍,爱喝酒的都是酒友,经常的到我们家过酒瘾。有好几个几乎是我们家晚饭的常客。那时候大家都穷,能买得起酒、常年喝酒的人家,在村里没几户。父亲编筐编篓,手里、家里不缺钱。我记得,家里一年到头有咸鱼。放学回来,拿一摞地瓜干,就着咸鱼,常常把身边的小伙伴馋的要命。赶集的日子,几个酒友相约去酒馆里喝,下饭店喝酒似乎是很有面子的事。父亲一定要做的两件事是:喝二两酒,买几个包子或者一块面鱼。赶集回来,先去奶奶家,把包子或者面鱼给奶奶,看着她吃完,然后回家。这成了习惯,直到奶奶去世。母亲知道,父亲在集上喝酒,但是不会在那吃饭。每次赶集的日子,家里开饭都晚,等父亲回来吃。父亲弟兄四个,我记得,母亲说过一句话,似乎是说伯伯、叔叔都不怎么管奶奶之类。父亲很严肃的说:“孝敬老人,谁行谁得,这也能攀?”之后,母亲再无一句怨言。

  父亲唯一一顿没喝酒,是我接到第一次高考成绩单那天。中午,我记得,父亲刚刚倒上了一盅酒,邮递员把成绩单送来了。我知道考不上,因此倒也没怎么紧张。父亲看了,问我:“分数线是多少?”

  我说:485。

  “差的不大”,父亲说,端起酒盅,又放下了。“回去复习一年就赶上了。”

  那时候高考前要预选的,我是普通班的`学生,能预选上,已经是奇迹,对于考大学,怎么努力那一年我也考不上。这些,父亲都知道。

  “复习一年再考不上怎么办?”我怯怯地说。

  父亲说:“那没办法,就这命。明天就去学校问老师复习的事”。那盅酒,父亲终于没有喝。

  第二天,我回了学校。老师说,我是预选上的,复习一年很有把握。就这样,我复习了一年。一年里,拼命的学,常常晚上熬到十一点多,终于,考上了。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父亲笑眯眯地喝着地瓜干酒,还破天荒地给母亲倒了一盅。

  大学时,他来看过我。我们在学校餐厅里吃饭,我给他买瓶白酒,我喝瓶啤酒。那是我第一次陪他喝酒。以后回家,父亲总要我喝点,说大学生了,喝点,没事。他是没事,那地瓜干酒太烈,我喝了可是呛的慌。我结婚后,父亲经常来我家。每次我都陪他喝酒,每次喝着包装精美的酒,他都说,没劲,不如老白干好喝。老白干,就是地瓜干酒。

  父亲一天天的苍老,酒量也大不如前,由三两减到一两多了。无论逢年过节,还是周末礼拜,我回家给他的最好最多的礼物就是带点酒,然后陪他喝。知道我在外边不少喝酒,经常告诫我,少喝,少喝,酒伤肝。

  酒没有伤到父亲的肝,疾病伤到了他的胃。手术前,我陪他吃的饭,喝的酒。大冬天的,没敢喝白的,喝的是老酒,一人一杯。

  此后,父亲再没喝酒。

  父亲节到了——父亲,你的节日,可是你从未过过。今天,我为你过。

  我想天堂里一定有酒。

  那么,父亲,我陪你喝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