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作文1500字

时间:2021-08-31

有关元宵节的作文1500字七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元宵节的作文1500字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元宵节的作文1500字 篇1

  民间意义上,只要没过了元宵都算春节。百姓眼里,这是春节最后的狂欢,也是民俗的盛大展示。在外的这些年,虽然多数年份都能回老家过春节,但能过元宵的几乎没有。早听说故乡今年元宵灯会规模空前,只可惜不能亲见,进城后关于元宵的记忆就只剩城市灯会了。印象中关于老家元宵的印象局限于小时候的记忆。

  城里的元宵最耀眼的是灯展,随着声光电科技的进步,灯的外观,材质,动态,音响都与时俱进,高大上自不必说,观者人潮涌动磨肩接踵,也热闹非凡。此前好几回从住地进城区看灯,都因交通管制或因拥挤坐不上回程的车子,徒步走了老长的路才返回家里,近年节庆外出都格外小心。记忆中乡村元宵的灯是移动的,叫游灯/游枰,人们或抬或举着灯沿街巷游走,锣鼓开路,大老远就能听到,多数人在家门口就能赏灯。相比起来,城里是人随灯转,而乡村是灯随人转,更亲民一些。用一个比喻:城里的元宵是超市里冰镇的包装精致的高档元宵,乡村的元宵是土灶上老妈煮着的自制元宵。

  游灯的主角自然是各色的花灯花篮,都是由老艺人纯手工制做。我有个本族奶奶是做花篮的能手,以前村里只要有办元宵游灯都会请她参加做灯,大多也是义务的,村里会提供材料,或提供一点实物赠送。她们用竹蔑扎成花灯骨架,糊上雕刻着各色镂空花纹的彩纸。造型各式各样,有吉祥文字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恭贺元宵之类。有单字做一灯成一组,也有多字一起做成灯箱的,互相搭配成一套一套,用顶部向前弯的竹杆挑着。多数灯一人就可提得动,也有需多人抬的大花篮,还有机关精巧的走马灯。记忆中老街上有个叫享耐的五金师傅心灵手巧,算是村里最早把玩电器的人,他做的电动花灯曾是乡亲们每年的期待,记得有一年他做了个能转动推磨的人物花灯,令乡亲们十分赞叹。如今许多原来做灯的老艺人都相继去世,年轻人都忙于外出赚钱,许多手艺都濒临失传,但科技进步也让花灯有了新的花样,走马灯早就不稀奇了,原来的烛火也多数换了电瓶灯。韵味是淡了些,但也方便安全了。记忆中小时候还没到游灯结束,有些灯己被晃动的烛火烧了一个一个黑洞,也有烧得只剩个骨架的,提灯的人难免有愧,但乡亲们除了给他一个善意的笑没人责怪他这也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

  元宵游灯是全村的一个集体大事,以前通常按旧时生产队的组织东南西北四个连队各组织一队花灯,各队间似乎有一定的荣誉竞争关系,大体以群众的口碑为凭。每队的标配大约是先头锣鼓队开路,随后是一只舞狮,然后是花灯队和神像香火,压轴的是叫作铁枝的民间技艺,我们土话叫枰为闽东地区独有。枰的花色造型和寓意是铁枝标志性的水平展示。需要有文化修养和做枰实践经验的长辈作指导。师傅用木料搭起一个大约两张床大小的方形移动平台,台面垂直方向装上像枝叉一样的铁架子,高的能达到3米左右,上面安上软垫,选身段纤巧聪颖又胆大的孩童化妆成各色戏剧人物牢牢固定在铁架上,多的能承载七八个人,衬上各种花草树木灯光等布景。它的奥妙是经过服装和道具的遮藏,让人感觉不到有铁架的存在。远看过去,枰上的人物都像悬浮在空中一样。每个枰就是一个栩栩如生的戏剧场景,比如牛郎织女八仙过海西游记等。村民自家小孩能被选上枰也是一项荣光,虽浓妆艳抹,但不知为何,众人还是能知道某个角色是谁家小孩,评头品足一番。当然,也难免有人看走眼把张三家的男孩看成李四家的女孩的,争论一番,最终恍然一笑。如此宠大的移动造景古时候全靠众人接力抬着在卵石铺就的村道上巡游,现在路好了,大多改用动力牵引,省力不少。

  游神是游灯活动的组成部分,前前后后都有许多和百姓互动的环节,比如鸣鞭迎神和交换香火。当游灯队伍快到自家门前时各户都鸣鞭欢迎,双手捧着香火在门前恭候,神像经过时就用手里的香火和游神的香火交换并插在自家门前和神案上,喻意接福接平安。

  这些年乡村大有民俗复兴的态势,结合旅游的发展,许多渐被淡忘的传统民俗重新焕发生机。老家今年的元宵游灯规模空前,多年未见的双溪古镇香火龙和沉寂12载曾经作为乾源村特色的白蛇灯也作为重要的节目参加游灯,加上交通便利,宾客云集,热闹的程度与古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只可惜我远在外地,不能亲身感受,好在信息科技发达,让我也能通过微信朋友圈饱了一回眼福。

元宵节的作文1500字 篇2

  随着春天的脚步,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在瑟瑟寒风中来临了。节日气氛不很浓,但还是盼着节日的喜庆来感染自己。早上还和唐山的小丫头聊天来着,丫头说,她那里对元宵节很淡漠,当给她祝福时,才想起。而在我们这里不同,正月十五要比春节隆重,比春节还要热闹!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家家团圆的日子。而在现在,能团圆只是个梦想了。因为城里学生要在十五前开学,成人在初六七上班。等到元宵节这两天能休息就不错了。所以为了生意及孩子上学,想我老家在外谋生的人们,已经好多年没能在家好好度过一个祥和温馨的元宵节了。所以现代化带来的是方便迅捷,而对传统节日却不那么浓重了,这事的人们不得不感到点些许遗憾!其实,在快节奏的今天,人们更加怀念那并不十分遥远的日子,过正月十五的日子!

  我们现在还在过元宵节这个节日,不但过,而且很隆重。因为每年正月十四这天要给祖先上攻品。在娘家还讲究,因为贡品不止是馒头之类的了。供品里有刺猬、麦子垛、田鼠之类的,这些都是面食做的,很精巧,可称得上是艺术品。关于它们的做法,我在去年的元宵节里详细说过。因为我毕竟跟着做过多少年,很熟练的。贡品上三天,十六这天撤掉。

  十四下午要包饺子,而饺子不是在这天吃。要等到十五太阳没出来之前,下饺子,上供。然后全家人再吃。也有不同的风俗,有头天晚上吃的。这叫“发紫”。十五中午吃包子,也就是说元宵节这天又要忙碌,包子人吃,也要上供桌。于是佛前香烟袅袅,颇为神圣。十五晚上家人在一起时吃元宵,共享天伦之乐。三天里要不断的给佛龛前烧纸钱,每次吃饭,每次上供都要烧的。除此之外,晚上每个房间也是如此。这大概是老人们的祈祷家人平安的一种方式吧!一直沿袭到现在。

  其实最热闹的元宵节的夜晚。元宵节要热闹三天。这三天里有着不同的讲究。在几天里,每个屋子里的灯要亮起来。等到深夜之后才能关。三天的灯节,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十四这天叫“鬼灯”,十五叫“神灯”,十六叫“人灯”。一般烟花爆竹在十五在这天放得最多。十六这天的花灯是留给出门子的闺女看的,所以在老家十六这天出门子的女子可以回娘家看灯。这三天里,人们都要出来走动,跟着锣鼓,满村转。要说最重视的还是十六这天的灯。这天叫“人灯”,即便平时极不爱出门的,也要出门走走,这叫“溜百病”,走一走一年保平安!所以十六这天不管男女老少都会出门走一走。

  正月十五看花灯,一个是看烟花,再就是看灯。在家乡烟花好看,灯却不离奇。所谓的灯,就是各家各户的灯都亮着,其实这风俗已流传多少年,这烟花和灯,也有着不同的演变。现在都是电灯,记得小时候,电还不方便的时候,每家的灯都是煤油灯。每家每户的家门口亮的都是老式煤油灯。稍微奢侈一点的,就是弄个漂亮彩饰的外壳,里面点上蜡烛,红通通的就有了节日气氛。其实最快乐的还是孩子们,孩子们提着自制的灯笼,当蜡烛的光透过红色的细纱,也是一番别样的喜庆!关于怎样制作灯笼,年代久远,我想不起来了。只记得自制爆竹与烟花,普通的废旧书本,鞭药及鞭芯子,擀鞭筒,填鞭药,上鞭芯。所以那时候分辨谁的鞭炮好,就听响就可以了。手艺差的,连连都是哑炮。而手艺好的纸被震得粉碎。最响的是“二踢脚”,响声大,底下一声震出去,在天空中炸开。而烟花的制作更为精心,因为稍不注意就会有危险,晚上人多,要烟花蹦出去,那不是闹着玩的,有一年制作烟花的人用的是一个氧气罐,当烟花燃起,人们看到的不是烟花,而是一枚重型*飞出去把个活生生的十一岁男孩给炸死。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人们娱乐的同时也接受了惨痛的教训。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在过元宵节时,买到的都是国家正式厂家出产的烟花,相对危险系数要低很多。人们可以放心的去欣赏花样繁多的烟花爆竹。

  正月十五可以接未过门的儿媳妇过年,于是,在看花灯的同时,还可以一睹新媳妇的光彩!多少年了,那种人头攒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烟花绽放的花束照亮整个夜空,那种愉悦,畅快也只有元宵夜里拥有!生活水平提高了,而人们对节日却慢慢淡化,而磨灭不了的是那元宵节留给人们的记忆。又是一年元宵时,听得不远处密集的鞭炮,看着窗外依稀可见的美丽烟花,美好的记忆重又浮现在眼前,我的家乡父老我的兄弟姐妹你们可曾安好?在这漫天璀璨的花海里,在春意渐浓的夜色中,衷心祝福我的亲人和朋友们:元宵节快乐!龙年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