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的作文1500字

时间:2021-08-31

【精华】父亲节的作文1500字汇编九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父亲节的作文1500字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父亲节的作文1500字 篇1

  写父亲,我感到有些艰涩。因为我不知道该从何处落笔。想写的,实在太多;却又觉得,记忆里空空如许。这一辈子已过了三十有余,但我似乎从来没有和父亲亲近过。我一直感到父亲不爱我,我亦不爱父亲。然而,我早已深深的感到,若有一天,父亲不在了,我一定会痛悔自己之不爱他。

  在我和弟弟妹妹们童年的记忆里,父亲的影子很是淡漠。父亲是军人。有很长的一段岁月,父亲是在西藏。但每年(也许是每两三年),父亲会有一次探亲假。而这样的探亲假,却总是悠长得没有尽头。父亲的假期,在我们孩子,是一种灾难。我们像老鼠见到猫,尽量躲得远远的。没有父亲的召唤,我们从不走到离他两尺的范围之内。只有在我们的祖母和我们同时出现在父亲面前的时候,我们的胆子才稍微壮大些。

  其实,父亲很少打骂我们。他只是要我们跪。当父亲的探亲假正好赶上我们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的时候,我们是必跪无疑的。只要我们中有一人考得不好,另外的三个也必定陪着跪。对着厨房的墙壁,从大到小,由高到低,跪一排。但父亲不会打我们。他只是在我们背后的小圆桌旁坐着喝酒,一边喝酒,一边教训我们。他常用的方法是忆苦思甜。父亲只有在喝酒的时候,话才会多起来。许多年以后,我甚至想,倘若不是借着酒劲,父亲大概找不到恰当的言辞来教训我们罢。

  父亲从西藏的军营转业回家的时候,我们孩子已大到有足够的胆量面对父亲。只是,我们仍然不习惯和他亲近。他上他的班,我们上我们的学;即便是一家人围着饭桌吃饭,我们也从不和父亲说一句话。我不知道我们的父亲是否为此而感到悲哀过。

  但父亲肯定是爱我们的;为我们织毛衣,便是明证。很少有男人会织毛衣的吧,但我们的父亲就会。而且会织出各色花样。那时,几个孩子从小到大的毛衣和毛裤,几乎都是父亲织的。织毛衣用的毛线,是父亲从西藏带回来的,据说是从绵羊身上扒下来,当地老百姓用手工搓成的那种。淡白色,有点粗糙;但穿在身上很是暖和。父亲转业的时候,从西藏带回了很多,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枕头。当哪个孩子需要毛衣,父亲便拿出一只枕头,从里面扯出一大把毛线。两天后,毛衣就穿在孩子身上了。记得有一年冬天的一个礼拜六,我从学校回到家,对父亲说,爸爸,我冷。父亲二话没说,从枕头里扯出毛线就开始织;礼拜一早上我挣开眼的时候,一件淡白色的毛衣已放在我的枕头边。我已记不起那一刻我是否被感动。

  早年,曾听祖母私下说,是我们的父亲解救了我们的母亲。母亲的家庭出身不好,已是大龄姑娘了,却没人敢娶。是三代赤贫又做着军人的父亲挺身而出,娶了出生于书香之家的母亲。我从没有向父亲或母亲求证过。

  岁月终归是在流逝。多少年过去了,父亲已日见苍老。曾经高大威猛的背影已伛偻老迈。进入暮年的父亲,性情慈和了许多。几个儿女,已各自成家立业;父亲便有了几许寂寞。母亲常说,其实你们的爸爸也常常盼望着你们回家。父亲知道我们几个都爱啃卤鸭头。于是每次我们回家,总能吃到父亲事先买回的卤鸭头。连楼下卖熟食的女人也知道,只要这个老头儿买鸭头,准是他家的丫头们回家了。

  退休在家的父亲,别无寄托;含饴弄孙,成了父亲的一大乐趣。三国水浒西游记,父亲会一整套一整套的讲给孙儿们听。那份耐心,是我们小时候从来没有享受过的。

  有一片动人的记忆,是父亲牧鸡。那是两只温顺的母鸡。本是我在它们还是小鸡崽的时候买回来当宠物玩的。当它们长到半大的时候,我已无法喂养它们。于是母亲用一只鞋盒把它们装着带了回去。鞋盒上开了两只小孔,它们的头从那里伸出来。就这样,鸡们随着母亲回到了父母家。后来,听母亲说,一直是父亲在替我喂养小鸡们。再后来,小母鸡变成了大母鸡。离父母家不远的地方,是一条河。九曲河。河边是一片开阔地,长满着深深浅浅的草。草丛里跳来跳去的,是数不清的蚂蚱。每天太阳落山的时候,父亲一手抱着母鸡,一手拿着小凳子和金庸梁羽生的书,来到小河边。父亲静静的看书,任由鸡们欢快的追逐蚂蚱。夕阳黄昏,老人母鸡,那是怎样入画的一景!

  写着写着,我的心,开始温润起来。才发现,眼里已蓄着泪,欢悦而感动的泪。因什么而欢悦,因什么而感动,我无法清晰的说出。只是觉得,岁月,父亲,人生,人事,似乎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不奢望什么,不强求什么,父母健在,也就是最大的幸福。

父亲节的作文1500字 篇2

  前几日,回到久别的老家。老家多树,尤其是在我老屋的前前后后。今年雨水充沛,高高低低的白杨树在秋日的阳光下,尽显浓郁,一团绿,这儿一丛,那儿一片,将农家院舍庇护得严严实实。真的,今年的白杨树生逢其时,拔节似的疯长着。嗅嗅、听听,似乎还都透着一股强劲的生长气息。虽然,时令已是仲秋。

  身材不算矮小的父亲,正在老屋前的树林里修枝打槎,旁边已是一大堆的枝条。父亲显然干了一大会的时间了,浑身散发着热气,连同树林里蒸腾的水汽,一片氤氲。修理后的杨树,如同新理发的青年,精神抖擞,泛着一派生机。大半生勤于农耕生息的父亲,一如大西北最为普通的白杨树,不计生命的尊卑优劣,顽强地生长在这块贫瘠的黄土地,栉风沐雨。有过婆娑的绿荫如盖,也有过萧杀秋风后的枯枝败叶,一年一度,一轮一晕,勾勒出不息生命的艰苦历程。人常言:背靠大树好乘凉。显然,父亲没有给予我们伟岸的“大树”可乘,有的,只是平头百姓所能付出的那些如山的父爱,更是那些鞭策我们终身的谆谆教诲。

  父亲和树,伴随他的大半生,不离不弃。自我打小记事起,父亲给我的印象,莫过于家门口这些随处可见的白杨树,脑海中定格了许多父亲和树不同时期的画面。

  最初的记忆是一位五保户老人死了,没有亲戚朋友,没有一点资产置办后事。身为生产队长的父亲,哀叹了一声:“人,怎么这么可怜啊”,而后,绕着村口不多的几棵白杨树,转了又转,量了又量,几经徘徊,才忍痛砍伐了其中的一颗,剖板成材,入殓了那位老人。也是在前年的日子里,父亲被小弟接到兰州生活了一段时间,临走时,依依不舍于他的这片杨树,叮嘱村里的一位孀居的老妇,扫聚树叶烧暖炕,收拾枯枝当柴烧。在他看来,这片杨树林,是他沟通邻里的情感桥梁。

  后来的包产到户,更是让村民的多耕地、多打粮的思想支配着,田间地头,凡是影响耕种的树,无论大小,尽数戕伐。白茬茬的截口,令父亲沉默寡言了。他没有资格,也没有权利去阻止。直到村头一棵将近百年的老树,也要被伐作油坊的压梁时,父亲火冒三丈,拼死守护着,势利的作坊主悻悻不已!一身虬枝、横柯蔽日的百年老树,如今依然挺立在老家村头,守望着家园,成为老家的护佑树。春来发几枝,彰显了生命的顽强和不息,年复年的春风,将老树的种子撒落在村庄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鹅黄嫩绿间,竟然延续了新一代的生命。

  后来的父亲,利用当时修路取土时留下的一块坑地,不分昼夜,在四周,一段石墙,一段草皮,就地取材,用了整整一个农闲季节,筑起了防护牲畜的围墙,在其中平整了一块苗圃,剪枝压苗,灰红的枝桠努出了嘴儿,父亲领着我,或是清晨,或是傍晚,挖坑栽植,或白杨,或荆条,也就居然满满当当地捯饬起了一片不小规模的树林。其间又洒下许多苜蓿、燕麦等种子,春风一过,纤纤细细的枝桠,从树苗儿上探出头,东张西望。沉默的父亲笑了,“你看,老师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种的树,当年就发芽了,你呢?十年后,会不会也像这些树苗,成才有用?”

  果真的,在父亲心血浇灌之下的这一片树林,如今已是郁郁葱葱,可谓茂林修竹了。一走进农庄,映入眼帘的,定然是父亲操劳呵护半生的这一片树林,高大挺拔的美白杨,直入云天。狂风折戟于此,黄沙沉寂于此。父亲的树林,以及受父亲感染,乡亲们也在村庄四处栽培起的许多树林,一点一线,连接形成了一道巨大的屏障,保护着父亲和乡亲们的家园,休养生息。七八年的时间里,经年累月,往日的土坯房,渐次被手植的白杨树作檩作梁,新建了亮堂堂的房舍,打造了新式的家具,近几年,更是作为经济木材销售,换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环保意识增强的父辈们,不再像先前那样盲目目的地乱砍滥伐,新老更替,轮换补植,维系着青山绿水的乡容村貌。春夏期间,这里是纳凉避暑的胜地,秋冬时令,枯死的枝桠是乡亲们烧火取暖的材料。

  二三十年前的教诲,犹然在耳,十年树木的譬喻,令我羞愧难当。父亲和树,在我心头是一份棒喝。在生命的历程中,不敢懈怠,兀自勤勉努力,自当向上。每当想起父亲用这些普通的杨树扶危济困渡难关时的气血场景时,心底不由升腾起一股力量。

  是的,父亲是平凡的,平凡如同他的白杨树,没有姹紫嫣红的娇容,没有楠木红松的高贵。但,正是这些普通,方才造就了不屈的生命气节,在生命的长河里,傲霜斗雪。

  我也正是父亲栽培的一棵树,汲取他的精华,发扬光大,造福地方是我神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