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的作文1200字

时间:2021-08-31

关于父亲节的作文1200字合集六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父亲节的作文1200字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父亲节的作文1200字 篇1

  在老家的父亲常常抱怨嫂子的伙食不好,他的抱怨是有道理的。一个快九十岁的老人,一年有四千元的生活费,又从不吃什么零食,应该是足够的,不说大鱼大肉,起码不会顿顿吃素。可是嫂子和父亲长期的不和,就算再不和,他毕竟是耄耋老人啊。我常常对这个悍嫂无可奈何。那个悍嫂给他的又是啊怎样的素菜啊。没有鱼肉也就罢了,那些素菜竟然只有盐没有油水。我很早就想对那个悍嫂提出抗议,可考虑到自己长期在离开老家的地方工作,以后怕万一有什么事还需要这个悍嫂照顾,所以一让再让。可是,这个目不识丁的悍嫂把我的忍让看作是她的合理,得寸进尺。总想是“家丑不可外扬”,在一篇散文里,我还极力说这个悍嫂的好话。于是,1924年出生的父亲只好隔三差五的去他三个女儿家里吃饭。这个悍嫂不但不对这三个小姑子有半点感谢,反而认为是她的泼辣取得的胜利果实。我们兄妹凑起来的四千元的伙食费到了大哥和悍嫂的账上,一年到头,父亲在大哥家吃饭的时间只有五个月,并且那伙食质量无法和我的姐夫和妹夫家的相比。所以,姐夫和妹夫气愤至极时也说过:“这简直不是赡养父亲,倒成了赡养悍嫂了。”

  是不是我对嫂子一家不客气呢?不会的,别说有大哥在家,就算是大哥不在家,我去老家,在慰问父时总要买些东西给大哥家,虽然大哥是个妻管严,我也不能说大哥什么不是。但在对待父亲的问题上大哥太无能了。1993年,大哥求我帮忙,说是不是把大侄子转到城里读书。那时,悍嫂对我父母一直不好。要是计较,我不可能帮他这忙。因为我在外县,就是本县的人要转到城里都十分困难。我想,悍嫂是悍嫂,侄子是侄子,两回事,还是答应了大哥的请求。

  经过我上下打点,侄子如愿到了我所在的县一中。又过了八年,他成为大城市广州的市民。可是,悍嫂对我并无半点感恩,反而觉得羽翼已丰,更加不把她这小家庭以外的亲人看重了。我的两个侄女也得到我那个在老家城里的妹妹很多关照。悍嫂也从没有写过她。这几年,还常常故意把老父亲气的到几个女儿家去。

  十天前,我做了一个梦,我不知道怎么竟然到了很少去的老家。一只兔子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想父亲常常说没什么吃的,这只兔子不是很好的下饭菜吗?我顺手一抓,把那兔子抓在手里,然后,一手抓兔,一手拿刀,正要屠兔的时候,那兔子奋力一挣,竟然让它逃脱了。我为跑走了兔子很无奈,很快就醒了。三个小时后,我接到三百多里外打来的电话,说是父亲生病了。我只得胡乱地卷了点行李回老家。到家一看,父亲的精神很不好。

  经过了解,父亲几乎是气病的。父亲什么都是自理。住的是原先准备给我住的老房子,很大,很宽敞。可是,父亲孤单一人,连坏了电线电灯,大哥也不能到父亲这儿修理,怕和悍嫂吵起来。父亲这边洗衣浆衫几次都是隔壁邻居帮他做的。

  年轻时,父亲很有个性,敢和大队长叫板。现在,年迈的父亲很懦弱,任凭悍嫂横行霸道,他还处处维护我大哥一家的利益。对我从百忙中抽空看他,不但无动于衷,还常常问我带给他多少钱。他总认为,我考上学校,读国家的书,吃国家饭,是国家的人,理应付出多些。可是,在父亲头上,我比大哥一家付出的不知多出多少,每年来回看望它的旅费也在二千五六百,更不要说买的东西了。

  弟子规说:“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我不管父亲怎样对我,我都要好好的孝敬他到永远,因为他是我生命的源泉,是我生命的开始啊。

父亲节的作文1200字 篇2

  六月十九日,是父亲节.这是一个节日,大概的应该是欢乐,但是对于我来说,的是思念.因为父亲已经离开我们兄弟三年多了.我觉得,每一个父亲在儿女心目中,都是一座丰碑.不管他是贫困,还是富有,也不管他是乡间草民,还是达官显贵.

  父亲在城里人的眼里,是一个非常一般的.人,因为直到他去世的时候,他还是个普通工人;在村里人眼中,他是个了不起的人.他通过个人奋斗,在城市里找到了一份工作.他是从村里走到城里,在别人的猜疑中不断地证明自己.

  父亲原本是个地地道道的村里人.我们那个小村子叫镇子梁,是个很不起眼的村庄.据说杨六郎曾经在这里佯杀他的儿子.后来他的儿子没有被杀,但这里却被镇住了.村里好多年后没有出过一个象样的读书人.父亲读了一些书,一直上到了初中.那时候,他在村里算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回到村子里后,他经常进城,以至村里有好事者编排说他不务正业.他在城里看到了什么,城里什么在吸引着他,现在已经无法得知.但是,可以想象,外面的世界很广阔,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在城里和乡村的往返中增长了见识.

  此后,回到村里后,他的心思就不在田地里了.他经常琢磨的是如何进出这个小村子.后来,他到了外面,学习电工技术.这一门手艺,让他吃了不少苦,在全县的农村长途跋涉.他风尘仆仆,风雨兼程,全县有许多线路是他们接通的.终于,他成了电业局的一名职工.文革期间,因为单位派别之间的争执,他被搞了出来,又回到了农村.于是好多人感慨说:镇子梁这水土不养人,村里出不了人.还是安心地呆在村里吧.也有人在说:不好好在村里学农活,回来能做什么.

  父亲说:只要有志气,就饿不死.他说:冷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只要你有理想,到了黄河也会有路,撞了南墙会把它撞倒.几年后,他到村里的水库当了电工.几年后,他因出色的工作业绩,到了雁北地区水利局.

  父亲的经历对我们兄弟三人成了一本生动的教科书.在那个小村里,我们家最困难,父亲在外面上班,母亲常年生病在家,没有劳动力,欠村里的拖欠就有一千多元.这在全村是最高的,因为当时父亲的工资也只有三十多元.因此这个数字相当于天文数字.开始有好多村里人说:这图啥呀,愚公移山也打不了那么多拖欠.他们还说:家里边三个男孩,肯定是三个光棍.谁家会把女孩给这样的人家.

  但父亲并不悲观.他说,全村子里,咱们家最有前途.因为,我的三个孩子都在上学.而其他人家的孩子,因为相信所谓的镇子梁的传说,都没有上完小学就退学了.父亲省吃俭用,把大部分工资用在家里的教育事业上.我们兄弟三人上学要买什么用品,总是优先保证.除了做人和考试方面的缺点,其他的缺点他都可以原谅.那时候人们对教育看得很淡,村里就更不用说了,但他一直严格要求,尽管他的文化并不高.

  记得中考时我发挥不正常,为了能上高中,他四处求人,多方打听.在高考失利后,他为了给我找一个学校,领着我从早晨一直找人,到日落西山时才回到家.---我们满怀希望而去,带着失望而归.第二天早晨,他就早早又到县城找人去了.父亲说,他一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我们用知识武装起来,让我们自己能解决自己的生活.他一直告诉我们:他不羡慕有钱的人,他尊重有知识的人.后来,我们兄弟三人都有了好的出路.老大考上了财政局招聘干部;老二考上了军校;我也考上了银行学校.我们成了村里最有前途的孩子,也成了好多孩子学习的榜样.这几年,村里好多孩子考上了大学.

  这在村里成了一个奇迹.父亲也成了村里人议论的热点.父亲到去世时,没有给我们留下一分存款.但是,我们兄弟三人都觉得,他给了我们三人最大的财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