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作文1200字

时间:2021-08-31

精选春节的作文1200字合集八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的作文1200字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的作文1200字 篇1

  我的老家在河北衡水,奶奶住在乡村,春节是“百节之首”,而农村比其他地方要更重视春节,所以过年时,我的老家特别热闹。照衡水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就开始了。

  大部分人家一进腊月便开始置办年货,在衡水,大家并不是在超市内购买年货,而是到镇上的集市里去挑选,我们把这称之为“赶集”。腊月的集市热闹而红火,顾客多,小贩也多,小贩们站在大街两旁,通常在地上铺一块布,或者是支起桌子,把商品放在上面,临近过年,人们卖的商品的种类也跟着繁多起来,有人卖五彩缤纷的花炮;有人卖必不可少的爆竹;有人卖又甜又粘的各种糖果;有人卖零七八碎儿的小食品;有人卖红红火火的大灯笼;还有人卖各形各色、富有诗意的对联。为了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大人们必须来赶集。所以,一过年,集市上就变得人山人海。人们的交谈声与商贩的叫卖声掺和在一起,喧闹而嘈杂。空气中弥漫着糖果、食物的诱人香味。顾客东瞧西看,都想要挑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而小贩们则想尽办法推销自己的商品,想要在腊月这个“黄金时段”大赚一笔。一切都可以用“热闹”这个词来形容。

  腊月初八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泡腊八蒜。老人们找出一个罐子,把醋倒进里面,再把蒜头包皮,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准备做过年吃饺子时的佐料。等到年底,再将蒜捞出瞧瞧,你就会发现它已经 “脱胎换骨”了,它被泡成了青色,色如翡翠,让人胃口大开,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随着春节日渐临近,“年味”变得越来越浓。腊月二十三要过小年。在这一天,我们衡水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习俗——送灶。送灶就是指把贴了一年的灶王神像揭下来烧掉,然后再老人们会“请”一张新的灶王神像准备在除夕那天“接灶王”时贴上。在这一天,男女老少都要吃很粘牙的糖,传说是为了粘住灶王神的嘴,让他在玉皇大帝那里不乱说话,保佑全家整年都过得风调雨顺,无灾无难。

  过了二十三就变得非常忙碌,腊月二十四这一天,要“扫房子”,所谓 “扫房子”,就是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把自己家的里里外外都仔仔细细地清理一遍,要在清理灰尘的同时把家里积攒的晦气一起清除掉。除了这些,还得把自己家的家具移移位置,代表新年“万象更新”。衡水,被称为“美丽的年画传说”,贴年画是衡水过年中一项很重要的民俗,各个人家都会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将提前购买好的年画贴在墙上,把整个家点缀的喜气洋洋,让家里的气氛变得欢喜。到了大年三十,家中的男人就得去“请神”。“请神”就是到自家的祖坟上,在正对着祖坟的地方放声音很大的“冲天炮”,通过这个举动来邀请“神”——已逝的父辈或祖辈回到家中一起过年。

  除夕这一夜是最热闹的。走在街上,就听到了每家每户屋子里的欢笑声,就闻到了每家每户飘出的诱人酒肉香。来到家中,墙壁上贴好了五彩缤纷的年画,大门前贴上了鲜红的对联,大家穿起新衣,围坐在屋内,听着门外噼里啪啦热闹的鞭炮声,吃着大家精心准备,美味可口的团圆饭,聊着一年中自己经历的不同的趣事,一副喜气洋洋的画面就这样浮现。小孩子们最喜欢除夕,在这一夜,他们可以通宵尽情的玩耍,放鞭炮、看烟花、吃零食、聊趣闻……随心所欲。这一夜就这样就在欢声笑语中度过。

  大年初一要拜年。这一天,男女老少都要在五点左右起床,打理好自己。然后煮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配上色味双美,青如翡翠的腊八蒜,美美的吃完一顿后就要到街坊邻居和亲戚家拜年。这可是孩子们的“丰收日”。小孩们跟着父母去朋友拜年,进门后说两句祝福的话,家里的主人就会亲切而慷慨的给他们包个红包;等到了亲戚家,就会受到贵宾级的款待,他们又是倒水,又是给糖,时不时还抓一把花生塞到你的手里,非常的热情。半天下来,等孩子们再回到自己家,想必兜里一定是装满了各种零食和许多红包,脸上笑开了花!

  在老家,过了正月初三,春节的“味道”就渐渐淡了下来,人们休息一段时间就要恢复正常生活了。春节就这样在一眨眼间结束了。

春节的作文1200字 篇2

  在我们把春节的由来、内涵、习俗、意义都说过说透之后,忽然发现还忘了说——春节是一种特定的情感。

  在所有春运的运载车辆上,那些挤成一团、千辛万苦的人,没有一个知难而退,全都坚定地渴望着去实现一种情感的目标:回家。急渴渴地扑到家,一推开门,即刻融化到自己生命源头的温暖里。

  那里有我们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守家在地干活营生的兄弟姐妹,他们全朝你喜笑颜开;还有那些分外亲切的老桌子老柜子老景象,以及惟有你的老巢才有的那股子的勾魂摄魄的气味。

  跟着,与你的巢紧紧相连的纷沓而至:至爱亲朋、旧交老友、昔时伙伴、左邻右舍,还有老街老巷、乡土风物与小吃。可能你离家太久,或在外边拼打多年,渐行渐远的往事已经滑到记忆边缘,但此时此刻偶然碰到一个什么细节,会把沉睡在你心中深处的故旧一下子拽到跟前。记得一次在街头碰到一位阔别了至少三十年的中学同学,那一瞬忘了他的名字,却脱口叫出他的外号“大牙”——他的门牙又长又大,而且往外呲。那时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大牙”。谁料到此刻这个外号仿佛有种神奇之力,把我们热呼呼地拉回到真率无邪、亲密无间的少年时代。我们开始问对方、说自己、谈现在、聊过去;所说到的当年的同班同学时,也多是外号,惹起我们阵阵大笑。就这样站在街头长谈竟有一个小时。

  从中,你会感慨人生的急促,时光的无情,生命的无奈,同时又获得惟有回家过年才有的满足。然而一年里只有这些天,可以实实在在触摸到昨天与前天。 仿佛进了奇妙无穷的时光隧道,还会情不自禁地往里钻。

  虽然过年,我们是辞旧迎新,迎着春天往前走,但我们享受到的更多的情感却是怀旧。

  春节里一种特定的情感是怀旧。春节是个怀旧的节日。

  怀旧,是对过往生活的一种留恋,一种对记忆的追溯与享受,一种对人生落花的捡拾。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怀旧的需求,春节的回家过年则是满足所有人这种情感需要;为此春运才有如此磅礴的力量。由故土、血缘、乡情汇集而成的巨大的磁场,布满在大地山川每个城市与村庄。这磁场产生效力与魅力既是感情的力量,也是文化的力量。

  民俗是缘自共同需求而共同认定的方式。需求是精神的、情感的、心理的,而方式是一种文化。当这共同的需求“约定俗成”了,所有人就会遵从这种民俗方式而行动,比如回家过年。民俗不是强迫的,却是自愿的和自律的。它是一种共同需要和共同表达,同时每个人的精神情感都可以充分发挥。这样,春节才成了我们的必需。

  由此而言,我们所有民俗节日都是情感的表达,所表达的情感各有不同。清明是对先人的怀念,端午则是张扬生活的激情,七夕是表达男女对爱的忠贞不渝。其中,不少节日都与团圆——即家庭和血缘的亲情相关,比如中秋。但中秋与春节还有所不同,中秋不强调“回家”,不会有出现交通拥堵的“秋运”。惟有春节才是中国人集体怀旧的日子。因为在节令中,春节是辞别旧岁。在辞旧中必然引发怀旧。

  这样,我们便通过千百年来人们集体创造并衍传至今的一系列民俗方式,如团圆饭和拜年等,把心中的亲情、乡情、怀旧之情尽情地表达与渲泻。由此,家庭得到一次凝聚,故乡的热土得到一次升温。其实这就是文化赋予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凝聚力。

  每一个身在异乡回家过年的人,在度过了春节之后,内心不都感受到补偿了对亲人一种长时间的亏欠,并在情感上得到深切的满足吗?所以说春节是中国人怀旧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