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的作文1200字(2)

时间:2021-08-31

教师节的作文1200字 篇3

  从小学到大学,一路走来,我遇到了许多好老师,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播撒着知识的种子,让我们从懵懂走上了追求自己人生的道路。在这许多老师中,有一位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每一次,回忆他时,曾经发生的故事就好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一幕幕地放映着。

  高二开学的那一天,我们拿着自己的行李物品,纷纷寻找着自己所分的班级,我终于找到了自己所分的班级,我也看到了那位让我印象深刻的老师——陈老师。我被陈老师的络腮胡子给惊着了,真的是头一回见着留着胡子的男老师。我想这位老师穿着也会很随意吧。

  陈老师教数学,同时还兼任着班主任的工作。陈老师的课都是激情澎湃、思路清晰、声音洪亮,一节课听下来很轻松。他让我们感觉与其他老师不同的是他的亲切,因为他的亲切我们班同学给去了一个外号“铁铁”,班上所有同学都谈到他时,都称呼他的外号,这种称呼方式直到现在,我相信一直会延伸到将来。他在班上很少生气,每天都乐呵呵的。铁铁经常和我们说他的生活,说他高考的经历以此来激励我们。至今我还记得,他说:他第一次高考失败后,非常的难过、灰心,后来在家里的同意下,他决定去复读,去学校复读的前天晚上,有着皎洁的月光,他跑到自己家旁边的一座桥上,跪在桥面上,对天发誓,一定要努力考上大学。在他这种言传身教下,我们对高考多了一种执着和认真。

  轻松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一眨眼,我们进入了紧张的高三。高三的压力非常大,学业也很重,每天都在做题,有时难免让人想要求得释放。我平时非常喜欢看小说,到了高三后就没看过了。有一天,我看见我同桌在看一本武侠小说,她看完后,我看那时还是中午休息时间,就借过来看,很快就被故事中的情节给深深地吸引了,夕会课的铃声响了,我还是舍不得关上,抬头看看教室,发现铁铁没来,继续看,就这样我就沉浸在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中,突然,身边感觉不对,教室也过于安静,我抬头一看,发现铁铁就站在我旁边,也不知道站了多久,条件反射般快速地把小说塞进桌子,心在“嘭、嘭、嘭......”地飞速跳着,等着即将来临的暴风雨,可是铁铁却从我的桌子旁边走了过去,课后,他也没有找我去他的办公室。可是,我在心里做了深刻的反省,同时觉得很愧疚。在那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去看过小说。

  高三的第二个学期,有一段时间自己的注意力总是不能集中,铁铁好像也发现了我的异常,趁着下课的时间,找我聊天,了解了情况后,他让我有时间到操场去,走一走操场上的那一圈很窄很窄的路,不让自己掉下来,我去试了试,为了不掉下去,就得集中注意力走好每一步,同时还的保持身体的平衡,刚开始没走几步就会掉下来,慢慢地自己能够走得越来越远,上课时自己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也得到了改变。现在,看见那种路,我有时候还会去走走,走着走着感觉回到了从前的生活。

  高考即来临了,心中既期待又害怕。在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下我们在考试前还是见到了铁铁,他和我们每位同学都握了握收,好像要把他的力量、信心和坚定都传送给我们,让我们都能笑傲考场。

  高考后,班上的同学都将分开,开始以后的生活。离别在即,大家都舍不得铁铁,商量一起去看他,他还是乐呵呵、留着络腮胡子的铁铁,我们回忆了两年生活中开心快乐的事情,也说了今后的一些打算,时间在我们的嬉笑中偷偷地溜走了。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要走时虽然没有痛哭流涕,但都还是包含着泪花。

  铁铁一名很普通的老师,做着其他老师都在做的事情,可是平凡中却有着不同,他自己觉得他没做过什么,却令我们难以忘记!

教师节的作文1200字 篇4

  离开老校区已经很久了,每次去上课,就像匆匆的过客。暑假期间,我专程到老校区走一走,感受那里的气息,享受一份大学特有的宁静。

  阳光懒洋洋地洒在操场上,栏杆上若隐若现的白色,让人感受到夏天的温度。漫步在杂草丛生的林荫道上,想象着平时的喧嚣,思绪就像吸满墨汁的毛笔在宣纸上尽情荡漾。

  只有在假期里,大学才显得如此的空旷。也只有在假期里,大学才显得如此安详。马路上的轰鸣声一墙之隔,但仿佛远在他乡。

  就这样尽情地走着,散漫地思考着,悄然落下的梧桐树叶就像是不期而遇的朋友,带领我贴近过去的师长。

  这是一所建国后恢复的院校。与其他院校不同的是,这所学校在闹市中间,前面有火车站,后边有长江大桥,远处有飞机场,近处有宾馆饭店。老师讲课的声音被轰鸣声打断之后,常常会自我解嘲地说,这里的老师出差方便,这里的学生回家方便,这里的学生了解实际,好找工作,这里的老师生活方便,工作安心。

  的确,在这样一所大学,没有哗众取宠,没有轰动效应,一切都是那样的入世,一切都是那样的平实。不论是老师和学生,走进人群中从来都不被人过分注意。但是,若干年后回头一望,人们才赫然发现,南中国地区财经政法界许多领袖人物,都出自这所学校。

  是什么让这所学校如此藏而不露呢?是这所学校的大师。正是他们的言传身教,让这所大学充满灵气,让最枯燥的专业焕发出无限生机。

  人们可能想象不到,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大学生必须上珠算课,而这一门课主讲老师居然是一位教授。这位教授用算盘这种特殊的教学道具,告诉学生财经专业应有的思维方式。若干年后,这所学校出现了一位著名的会计史学家,他不仅改写了中国的会计历史,而且还把古老的财经理论用于指导当代的改革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济哲学思想。正是在这样一个集体里,每一个人都自觉地把自己看作是算盘中珠子,那样的平和,那样的与世无争。但是在有限的活动空间里,他们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所形成的特有气息,所凝聚的平和、庄重、简洁、明快校园文化,让人感到呼吸顺畅。

  很多人都在谈论大师,认为大师就应该有派头,可是在这个学校,那些名扬海内外的教授们,从来都不会趾高气扬,在他们近乎谦卑的行为举止中,你能随时产生交流的欲望。在他们身上没有花边新闻,也没有一鸣惊人的学术主张,但是,在图书馆林立书架间,你会不经意地发现他们佝偻的身影。在他们平实的文章中,你能感受到一个学者特有的诚恳。

  真正的大师不会咄咄逼人,真正的大师总是谦虚谨慎;真正的大师不会居高临下,真正的大师总是平易近人;真正的大师不会争名夺利,真正的大师都是真正的“大隐”。

  天空飘来一片云彩,地下留下一片阴影。如今许多大学新闻不断,有些大学不断发表研究成果,引起世人注意;有些大学不断炒作改革话题,产生轰动效应。当一个教授没有思想的时候,行动就是证明其存在的唯一理由。当一个大学炒作自己的时候,这个大学就没有了希望。

  我不知道专利局的爱因斯坦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也不知道奥地利山村小学的维根斯坦有着怎样的梦想。正如诗人海涅所说的那样,德国的哲学家头戴睡帽,但在睡帽下却是翻天覆地的思想。或许当代中国许多大师丢掉了睡帽,但在西装革履包装下却是苍白的灵魂。

  每当我想起那些在校园中漫步的背影,每当我看到那些提着菜篮子走过的老师,我都会产生疑问:真正的大师究竟应该怎样呢?或许很多人都希望在聚光灯下寻找答案,但是,真正的大师应该依靠自己从生活中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