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作文1200字(2)

时间:2021-08-31

春节的作文1200字 篇3

  春联"变脸"短信博客农耕春节向现代春节转变

  随着烟花爆竹由禁改限、各地老街庙会浮出水面,20xx年的春节开始呈现出“回归传统”的.气息。20xx年春节期间不少民俗学家和大众传媒“保卫春节”一浪高过一浪的呐喊,如今已经成为学者、商家、民众共同“经营”春节的自觉行动,而春节的精髓也随着时代变迁延续到现代文明中。

  与送灶王、贴门神、写春联等这些传统春节密切联系的形式相比,手机短信、QQ拜年、博客祝福和网络游戏几乎成为城市春节必不可少的内容。

  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传统春节中贴春联、挨家挨户送拜年帖的方式,可以从手机短信、QQ拜年中折射出来。手机短信就不妨视为传统春联的延伸;网络游戏也完全可以看作春节期间放鞭炮、打陀螺等游戏的变种。

  除夕晚8点到12点,全国手机短信发送总量超过3亿条,再创历史新高。最高峰时刻平均每秒发送量超过6500条,比去年增长40%。记者收到的不少祝福短信均强调:“反对垃圾群发短信,强调原创性。”

  与此同时,网络QQ祝福,博客时空中,也不断收到来自各方的祝福。不少网络游戏运营商在游戏中纷纷打出“春节专区”的旗号,吸引众多玩家网上“过”春节。《大话西游》就号称同时在线人数突破60万人,并开辟出“驱赶年兽”等一系列与传统年俗密切相关的春节游戏。

  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彭富春认为,春节源于农耕文化,农耕时代的特点过年意味着能大吃一餐,能“劳农以休息之”;到了工业文明时期,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在城市社会中祭灶神、贴桃符等形式也就逐渐淡漠。而以网络、电话、电信为主要传播载体的祝福方式还将进一步多样化,这也是春节多元化、娱乐化的重要体现。

  民间市场悄然启动“经营春节”潜力巨大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重视农村市场的挖掘,不少企业正在重新评估农村市场。

  常年从事节庆文化经营的营销专家张世高认为,当前中国商家比较看重城市以网络、电信、商铺为主要载体的春节消费市场;与此同时却忽略了以窗花年画、门神春联、舞龙舞狮、秧歌锣鼓、元宵灯谜为代表,极富民族气息的“传统”市场,这部分市场潜力非常巨大。

  张世高说:“随着中国人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大众化的春节肯定将向个性化、家族式的春节转变,在未来10年-20年间,农村市场潜在的春节市场将超过上千亿元。”

  爱心“QQ”凸现温馨春节传统精神代代延续

  不少专家学者表示,“保卫春节”的核心启示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守护,对中国人固有尊老爱幼、勤俭质朴、自强不息精神的一种捍卫。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国各地城市、社区悄然兴起的社区爱心“QQ”、社区爱心服务春节活动,恰恰表现出这种传统美德在城市中的延续。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爱心“QQ”群成员之一、网名为“小虫虫”的热心人士告诉记者,春节前夕,南宁爱心QQ群就开始行动,清扫社区垃圾,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购买年货,甚至请他们到家中过年。“做的事情不大,可参与活动的人内心满足感很强。”

  复旦大学博士郑维宽引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肯定这种传统精神的延续。他说:“春节其实是一种寻找快乐感和回归感的过程,快乐感与赚钱多少并不成正比,快乐感来自于对自己喜欢事物的投入程度,经营春节实质在于营造一种家族和家庭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氛围。年轻人的积极主动,长辈老成持重,孩子的活泼好动……通过奉献自己的爱心,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家庭成员间、左邻右舍之间、社区团体之间的感情沟通,恰恰能在更深意义上捍卫我们固有的传统文化。”

春节的作文1200字 篇4

  过几天,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了,关于春节,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每一片记忆,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内心深处闪耀,尤其是每逢春节的时候,过着眼前的节日,脑海中闪过往昔的节日,交织成了美丽的、无穷的节日的韵味。

  春节的灯,最能烘托出节日的气氛。很小的时候,家里面还没有电灯,平日里点一盏小油灯。春节了,也是点油灯,但与往日的油灯不同,是那种很大的、带有玻璃灯罩和白玻璃灯伞的能挂起来的油灯,灯上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灯的亮度。记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亲都早早的把那盏等拿出来,灌满油,灯罩和灯伞擦的锃明瓦亮,挂在屋天棚的中间。天一黑,就把灯点亮,调的灯火大大的,照的满屋通明。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这盏灯都亮起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盏灯是最重要的春节的标志。

  童年的春节,还有一种灯让人难以忘怀,就是那些现在看来很简单,当时却带来无穷乐趣的灯笼。父亲的手很巧,每年的春节前,都要找来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几支秸杆做成了灯笼的骨架,再用五颜六色的糖纸把四面糊好(这些糖纸都是一年中慢慢攒下来的),就成了一个别致的灯笼。节日里,天一黑,就和弟妹们每人提着一只灯笼,出门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儿,那时别人家孩子的灯笼多数是彩纸糊成的,而我们的灯笼用糖纸,即透亮又鲜艳,引得别人好生羡慕。

  现在的灯笼多是专业化制作出来的,比起过去的更精致更漂亮,但感觉却少了些什么。

  春节贴年画,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童年的春节,几乎每年都是新糊的墙纸,很多年画贴在崭新的墙上,看上去满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儿女孩儿抱着大鱼咧嘴笑,有身着各种各样衣服的人们在舞蹈,还有带故事情节的象连环画那样的年画,许多小幅的画组成了一大幅画,很喜欢这样的年画,不光可以看画儿,还总是缠着母亲给读那些小幅画下面的文字,知道了画中的人在做什么。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画,画中的小女孩儿梳着两条黑亮的辫子,穿着花衣裳蓝裤子,坐在那里神情专注的剪着窗花,旁边一只小花猫在耍弄着一个毛线团儿。小女孩儿细眉笑眼,脸蛋儿粉里透红,翘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悦。常常盯着那幅画儿出神,想变成画中的人,或者是画中的女孩儿从画里面走出来,和自己成为小伙伴。

  再大一点儿了,过春节也贴年画,但都是些样板戏的剧照,怎么看也喜欢不起来。

  现在在自己的家里过春节,不再贴年画,但却非常想念那个画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儿。

  小时候在家过春节,每年供奉家谱是一项重要的仪式。除夕那天,父亲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谱请出来,挂在一面墙上,下面摆上供桌。供桌上两边各放一个大的蜡烛台,很漂亮的红蜡烛点燃后,把一面墙都照亮了;中间放上一个香炉,香炉里面插上香点燃,香烟袅袅升腾起来。蜡烛台和香炉之间摆上装满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亲做的,有雪白的馒头,上面用麻果点出红的花点儿;有切成大片的肉,摆成图案;有油炸成金黄色的面鱼,有染成彩色的宽粉,嫩黄的鸡蛋饼……每当母亲摆供品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出神,想不出这么多好吃的放在这里,那些先祖们是如何吃,而且吃过了还看不出变样。

  供奉的家谱是三幅画儿。中间一大幅,上边是坐着的两个人像,一男一女,年长而且很慈祥,下边是许多站立的人像,各种姿态,空白的地方写着家族先祖们的名讳;两边是条幅,画有美丽的花卉和装饰图案。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饺子前,伯父就带领着堂哥们来家里和父亲、弟弟们会合,那时爷爷还在世,由爷爷带头一起在家谱前磕头跪拜。给先祖跪拜磕头是家里男人和母亲那样的媳妇们的必修课,而女孩子们是不做的。有时候好奇问大人们,回答说是女孩儿膝下有黄金,不能下跪的,现在想来满不是那么回事。

  家人们每年的春节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对先祖们的名讳,默默的拜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