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作文1000字

时间:2021-08-31

【推荐】元宵节的作文1000字汇总八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元宵节的作文1000字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元宵节的作文1000字 篇1

  “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花灯花,花灯红,雪打花灯好年景。”儿时是唱着这首歌谣、打着灯笼寻来每年的正月十五的。

  盼过十五、盼打灯笼、盼正月十五闹花灯。儿时对正月十五的向往,不亚于对春节的企盼。那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闹花灯情景,令人心驰神往。

  单说十五的灯笼,就有十几种,像龙灯、蛇灯、猴灯、飞灯、牛蛋灯、走马灯等等,形状各异,各具特色。在这些灯笼中,数最多的是牛蛋灯,因为这种灯笼制作起来简单,买起来便宜,玩起来痛快。那灯的架子是用刮去内瓤的高粱秆的外皮扎制的,中间圆圆的,两头收口,因为形如牛蛋,故称为牛蛋灯。刚过初五,那些做灯笼生意的人就用大大的竹筐装上上百只这样的灯笼,走街串巷,吆喝叫卖,那时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这样的灯。

  最华丽的要算走马灯了,灯的架子也是高粱秆扎起来的,只是用的部分不一样。走马灯用的是高粱秆最上端的细细圆圆的那一段,根据灯的不同部位,截取不同的尺寸。这种灯做起来颇费功夫,且技术含量高。村里的相爷是扎这种灯的高手,他扎出来的灯形如古代的钟楼,古朴典雅。灯扎好之后,相爷还会在灯上做上很多的装饰。比如用颜色艳丽的纸做成各种花朵,装饰在灯笼上。最称奇的是,灯的内芯装有用纸剪成的神态各异的人物造型,灯内的蜡烛点燃,这些神态各异的人物造型就会在灯内旋转,看相爷的走马灯,如同观看一场有趣的皮影戏。

  正月十五闹花灯,十四就开始了。在我的家乡,正月十四那天晚上打灯笼叫试灯,就是看看这灯笼有没有问题,为次日晚上也就是正月十五的晚上闹花灯做好准备。正月十五的晚上则是正式的闹花灯了,那天晚上,孩子们早早地吃过晚饭,天刚擦黑,便按捺不住地点起了自己心爱的灯笼,一个个从自己家兴高采烈地走出来,顿时,整个村子星星点点,红火热闹起来。我们这帮孩子,也便在村头疯闹嬉戏,比试谁的灯笼最美。有好事者,常常做出些恶作剧,指着别人的灯笼大呼,灯下有只大蝎子!打灯笼者不知是计,慌忙提灯细看,哪里知道,灯笼歪倒,蜡烛点燃了灯笼。正月里哪来的蝎子?等醒悟过来时,一盏漂亮的灯笼早已化为乌有。

  其实,正月十五闹花灯不只仅仅十五那天晚上,正月十六还要熬灯,也就是看看谁的灯笼里的蜡烛还没有燃完,那一夜都要尽情地熬下去。这还不算,这闹花灯的日子大概要持续到阴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这期间,晚上你都会看到一拨接一拨的民间杂耍,有玩旱船的,有玩“猪八戒背媳妇”的,还有踩高跷的。这一拨一拨的人,穿上古装,脸上涂满了颜料。每一拨玩杂耍的,前面总有两个高高挑着灯笼的人,远远地吸引你的视线。等到了近前,他们卖力地表演,总做出几个滑稽动作,逗得看热闹的人前仰后合。他们不图别的,只是图个喜兴。

  听老人说,正月十五那天要是下雪了,就会出现好年景。盼望今年家乡的正月十五是个雪打灯的夜晚,风调雨顺,我默默地祝福我的家乡,“雪打花灯好年景”。

元宵节的作文1000字 篇2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观灯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