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征文(2)

时间:2021-08-31

读书的征文4

  唐太宗李世民有句话说得好:“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但要我说,以书为鉴,可以习美德、立良行,可以使你坦然处事,不忘初心,更可以唤醒你的良知。但是,在当今社会,书籍的作用却有可能被狠狠地低估了。

  空口无凭,我便拿一本大家都熟知的经典——《平凡的世界》来举例说事。

  初读《平凡的世界》,于我而言并不惊艳。但是细细一品,万千韵味油然而生:文章讲述了改革开放前后,孙少平、孙少安两兄弟在动荡社会中摸爬滚打、努力奋斗的故事。我一向是很难沉下心去阅读厚厚的大部头作品的,《平凡的世界》却是个例外。仅仅一个星期,我便忙里偷闲读完了这厚厚的三本书。

  当合上书时,我迫切地想要找到一个词来概括全书,却发现还是“平凡的世界”这五个字最为妥帖。平凡不是指你没有成就默默无闻,不是让你成为碌碌红尘中毫不起眼的一员,而是当你面对世上的千般荣辱,依然踏踏实实活着。

  你看文中的孙少平,无财无权,还落得一身残疾,在那个每天都在发生奇迹的年代里,他与其他奋斗者相比,真的是很平凡。但是风浪过后,他的心态、他的信念却从未动摇过,他依然是那个淳朴的带有一点农民气息的孙少平。

  在如今这个浮躁的世上,有的人用一生的光阴去追寻他人眼中的成功,故而商业家劳心费神,政治家殚精竭虑。但是这本书将我从世界洪流中拉出来,教会了我平凡,教会了我坦然。我不再去与他人攀比,不再用浑身的刺去对待整个世界。我开始尝试“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尝试着温和。《平凡的世界》,不仅改变了我的想法,更改变了我的为人处事。相信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前提下,我也能在精神家园中打捞成功的鱼群。而这一切,统统该归功于那一本本扣动我心弦的书。

  感动我的书又何止《平凡的世界》呢?还有《寂静的春天》。明明是一本科普类的书籍,文字的魅力、作者的人格魅力却体现得淋漓尽致。几百页书详尽地讲述了上世纪美国滥用化学品造成的惨状,使人不得不联想到如今的中国。当环境污染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谁能不为人类的暴行而有所触动?也正是这本书,唤醒了当时美国化工生产商的良知,才使得今天的美国不至于千疮百孔。当然,它也让我懂得了环境的脆弱,令我在做出任何有可能使环境受到污染的举动时,都会再三考虑。

  书读得越多,才能明白世间百态而不骄不躁,才能在红尘中放平心态做好自己,才能做到“读好书,习美德,立良行”。与其用化妆物品、华装丽服包裹出一个败絮其中的自己,倒不如用有限的时间,拿文学艺术充盈自己的内心,并以书为鉴,做好一个坦坦荡荡的人。

读书的征文5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这是陈寿眼中的书;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这是莎士比亚眼中的书;书像指路的牌子,给了我们前进的方向,这是我眼中的书。读书,在上五年级的我的眼里,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

  在我家,从小说到童话,到科幻,到历史都有。随便上哪一坐,手一摸,就能摸出一本书。我们也曾“奋斗”过,可刚刚整洁了三天,一切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你想知道我爱书的程度吗?告诉你,我爱书就像爱我的家人和好朋友。一次,我看着心爱的《哈利波特》就在关键的时刻,妈妈说:“还看呢,都快九点半了,睡觉去。”我只好一步三回头地放下书到了床上,却总也睡不着:哈利和伏地魔谁胜利了?哈利有没有死?这些问题像洪水一般一直在我的脑海,听着隔壁的呼吸,一个大胆又鲁莽的想法出现了,用手电筒照着看书!

  到我小心翼翼的打开书,用手电筒在被窝里看时,刚才的恐惧早已被继续看书的喜悦代替了。一页、两页...10分钟,15分钟...当我终于看完时,那悬空着的心放下来了。从此以后,我因经常这样看书,导致了现在的我带上了200多度的眼镜。

  还有一次,妈妈炒完我喜欢的茄子和我讨厌的芹菜后,叫我吃饭,而我因不舍得放书便一边吃一边看。我夹了一块茄子,嗯!好吃!接着又夹了块一尝,呸呸,什么味!天,我竟然夹了我讨厌的芹菜!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我爱你!

读书的征文6

  至今还记得那节语文课上的触动。我的博客记录着那一天——xxxx年10月10日,一个原本很普通的日子,一节原本很平常的语文课。

  “读了‘阳光洒下来’这句话,你有什么感觉呢?”我问孩子们——声音听上去好似饱含着激情,但内心深处却波澜不惊。

  孩子们的回答踊跃且灿烂:“我感觉有阳光从头顶照下来,很温暖。”“我感觉自己的心一点点地暖起来了。”……“是啊,读着这句话,仿佛真的有阳光从头顶洒下来,洒在我们的身上,也洒进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感觉心里暖暖的……”复述着孩子们的描述,我发觉自己的情绪居然被调动起来了,一种暖暖的感觉在心头萦绕……

  不经意间,视线扫向了教室的南边,顿觉眼前一亮:和熙的太阳光斜斜地照进教室,投射在课桌上,亲吻着那些纯真的脸庞——这阳光带给微凉秋晨的,难道仅仅只是温暖吗?不,还有亮啊!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亮呢?我该怎么描述自己看到这“亮”时的感受呢?

  虽说当时的心情无所谓好坏。可是,当我凝视着那亮光,心里却突然生发出一种阴霾尽扫的舒畅感觉——阳光照进来了,纯真的脸庞红红的,纯净的眼睛亮亮的,我的身上也感觉暖暖的,我的心呢?更跟着亮堂起来啦!

  真奇怪啊,这射进窗户的阳光本是司空见惯的。过去,我怎么就没有这般奇妙的感觉呢?是童言稚语的感染力,还是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呢?

  我开始思索,更开始寻觅——有意识地,我努力地去做一朵追逐阳光的向日葵,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

  至今还记得那次无法言表的欣喜。我的记忆告诉我,那是xxxx年5月,一个很普通的晚自习,一场原本再平常不过的语文测验。

  那个男孩,那个曾经在作文中说恨自己母亲的男孩,写下了一篇名为《动力来自师生情》的作文。他写道:“在我的前一篇作文《我的母亲》里,我写出了对妈妈的恨:因为她抛弃了我和爸爸,我的'心已经被她伤碎了,我永远恨着她。我写完了这篇作文,交给了我们的语文老师周老师。

  过了几天,晚读时,周老师把我叫到她的办公室,给我看那本作文。看了评语,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真的很想哭。周老师低声细语地说,我的妈妈生我出来是为了什么。我更加地想流泪。周老师又给了一本作文给我看,我的心更痛了。那时,脑子里总是闪现出一些母亲照顾自家孩子的场面,而我在一旁看着,心里充满了羡慕和妒恨——我羡慕别人有一个好妈妈,而我没有,心里产生了嫉妒。我恨我的母亲。

  突然,周老师对我说,叫我忘记妈妈。她说,虽然我没有了母爱,但有更多更宽泛的爱。我心里顿时就像沙漠里下了一场大雨,在滋润着我。周老师又给我讲了她和她女儿的事。她有一位非常懂事的女儿,她的女儿又有一位这么好的慈母。

  周老师说完了,握住我的手,对我说,不要因为妈妈在心里留下阴影,要忘记她忘记恨。周老师还叫我别生活在一个充满仇恨的世界里。顿时,我的脑子里清醒了许多,我一定会离开那个仇恨的世界。

  周老师给了我爱的动力,让我明白了生活要坚强。我一定会忘了恨妈妈,从此活在一个全新的世界。谢谢你周老师,是你给了我动力。”

  尽管,这个男孩并没有完全正确理解谈话中的某些内容:比如,我给他看的那本作文,是另一个从来没见到妈妈的男孩写的,他对妈妈没有一丝恨意不说,甚至还表示“只要能见到母亲一面,立刻死去也心甘情愿”;再比如,我跟他提到我的女儿,是想现身说法,让他了解一位母亲的心,让他明白所有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更提醒他换一个角度思考——他妈妈的离开说不定是因为有着迫不得已的苦衷呢?

  不过,我的努力显然有了成效。因为男孩在作文中说,我劝他换一种心态,走出仇恨,感受身边的爱时,他的“心里顿时就像沙漠里下了一场大雨,在滋润着”他那原本如沙漠般干涸的心灵!

  阅读男孩的作文时,我感觉自己心跳加速,一种难以言表的快感在胸腔萦绕着——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欣喜若狂”吧?是的,把阳光洒向阴影,引领一位被仇恨附体的少年走出心灵的阴影,教他学会以阳光的心态看待亲人,看待世界,让我体验到了身为教师的成就感。我怎么不欣喜若狂呢?

  一直都沉浸在那溢满心房的幸福里。那一天,无须刻意去铭记——xxxx4年的清明节,一个油菜花凋零的日子。

  这一天,跟往年一样随夫君回乡下老家扫墓,心情却有些别样——过去一直随行的女儿读大学去了。仿佛是为了应和我内心的失落,往年清明时节黄灿艳丽的油菜花,今年也显得衰败而凋零。

  祭扫归来,我发现有片油菜地还算黄艳,便叫随行的侄女帮我拍照。

  “这也照?都残花败柳的。”有人扫兴地说——虽不入耳,却是大实话。这油菜花尽管远看黄灿灿的,近看却无精打采地夹杂在一个个青葱的小籽荚中——连籽荚都长出来了,的确是残花,跟已年过不惑的我同病相怜呢。

  “照吧,就算是残花败柳的。”我对正值花季的侄女说,“不管怎么样,今天也是我以后的人生中最年轻的一天啊。”——话虽如此说,内心却有着无法抑制的伤春之感。

  回家后,收到了女儿的短信,说有我的快递,是耳塞。

  耳塞?耳塞!噢,想起来了——前些时,我在QQ里说说抱怨,说室外的广场舞音乐太吵。没想到未满十八岁的女儿却记在了心上,并为我网购了耳塞。怪不得人们都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呢!有女如此,夫复何求?一时间,我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妈妈!

  我把自己新拍的两张照片放上了QQ空间:一张是女儿给我买的耳塞,另一张则是我独自站在油菜地里——那上面有正在凋谢的油菜花,更有许多新生的油菜荚。

  菜花谢后荚果绿。我想,那些表面上正慢慢褪去阳光色彩的油菜花,内心深处肯定还充满着阳光的金黄——像我一样感觉心中暖暖的,像我一样感觉幸福满满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