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幸福有不同看法》阅读题目及答案(2)

时间:2021-08-31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要获得真正的幸福须塑造自己的社会性本质,还须将社会关系整合到我们品质之中。一个没有他人和社会的眼界的人,就是只能汲汲于私利私欲满足的人,其幸福感是不健康的、病态的,甚至会发展为变态的。如果走出小我的限囿,在生活和工作中,把自己的成就动机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起来,与自己的人伦志向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够在履行自己的社会伦理责任中获得生活的永不枯竭的意义感,从而感受一种高尚的、持久的幸福。

  (摘编自《幸福的条件》)

  1.根据原文,下列对“幸福”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幸福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一个人全面、整体的生活美好,它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

  B.幸福不是一种虚渺的精神想象,而是一种具体的经验感受,与具体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C.幸福的实现需要诸多条件,其中美德有优先地位,因为它是一个人获得幸福的主体方面的基础。

  D.幸福的获得需要社会公正、仁爱秩序等制度性条件,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人们就没有幸福感可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幸福的客观维度,表现为主体精神素质基础和社会生活条件,它们都作用于群体,而与个人无关。

  B.人都有物质享受的追求,丰裕的物质财富是获得幸福的初始前提,贫穷往往是普通人不幸的根源。

  C.社会优秀精神文化的繁荣能提升人的精神素质,有利于人幸福感的获得,增强创造人生意义的能力。

  D一个人如果将社会关系整合到自己的品质中,就可以避免局限于私欲的满足,从而感受高尚、持久的幸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的改善及获得教育、发展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这些都是实现幸福的重要条件。

  B.美德不只是人的优秀品质,还包括实践智慧,它们会规范人的正常情感或欲望,使之处于适度状态。

  C.作为获得幸福的内在条件,美德具有主观性,但它不是纯个人性的表现,而有一定的社会性本质。

  D.幸福的前提是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生活条件,这导致幸福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个人性和个体差异性。试题答案:

  1.D(平等、公众、仁爱是社会普片幸福的条件,但不是每个人幸福的条件)

  2.A(“精神素质基础和社会生活条件”是要作用于个人的,“与个人无关”表述错误)

  3.D(因果关系不成立,“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生活条件”导致的是幸福的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