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阅读题答案(2)

时间:2021-08-31

  《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以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明末清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陕之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远眺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琴,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飞日,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乏术,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成,其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便是儒家入世之登高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巅。

  (摘编自沐斋《登高》)

  1.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古诗词里流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说明了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传下来的诗句中描写登高时所见的不同的景色。

  C.由于人的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高,也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

  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写的诗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个人在登高时所思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