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阅读答案

时间:2021-08-31

捕蛇者说阅读答案

  在各个领域,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捕蛇者说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捕蛇者说阅读答案1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敢安毒耶?”

  小题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2分)A.悍吏之来吾乡

  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B.殚其地之出

  出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C.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D.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小题2:下面哪一个句子表达的语气与“又敢安毒耶?”不同?【 】(2分)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B.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是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C.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D.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小题3:文段中蒋氏要表述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蒋氏自述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具体表明自己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段中提到蒋氏“熙熙而乐”,《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也写了“太守之乐”,从内容和写作意图来看,这两种“乐”有何不同?说说你的看法。(2分)

  材料链接1: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材料链接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蒋氏宁愿捕蛇也不愿意交税。(1分,意对即可,直接答原句“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不得分)

  通过一系列对比突出了乡邻们在苛税重压下的悲惨生活,表明自己想“捕蛇而不纳税”的观点。(1分,答出“对比”或“衬托”的手法即可 )

  小题1:蒋氏的“乐”并非是真正的乐,这短暂的乐是用一年犯两次死亡的危险换来的,是命运悲惨的体现。作者写蒋氏的乐是为了突出百姓生活的悲惨,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及对赋税制度的不满。(1分,兼顾内容和写作意图,写作意图写出一点即可)

  欧阳修“乐”是一种真正的快乐,因其施政有方,人们幸福安宁而乐,体现了其“与民同乐”的情怀。(1分,兼顾内容和写作意图,写作意图写出一点即可)

  小题1:A中都是“助词,没有意义”。

  小题1:A、B、C与例句都是反问,D是疑问。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了解对比衬托的手法来理解乡邻们在苛税重压下的悲惨生活,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小题1:开放性试题,只要看法观点合理,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捕蛇者说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6分)

  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小题1】解释划线词语。(4分)

  岁赋其二( ) 若毒之乎( )

  蒋氏大戚( )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小题3】根据例句的修辞,再从选文中摘录一句。(1分)

  例:①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小题4】文中的“虽鸡狗不得宁焉”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同样是写鸡鸣狗叫,你觉得两者反映的现象有何不同?(3分)

  【小题5】你是如何理解评价“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句话的?(4分)

  答案

  【小题1】①征收 ② 怨恨 ③ 悲伤 ④于此,从这里

  【小题1】(1)如果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

  (2)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种毒蛇更厉害呢!

  【小题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小题1】鸡犬不宁”可见悍吏来乡索租的骇人气势,而“鸡犬相闻”则体现桃花源的宁静美好。

  【小题1】(1)交代了作者写此文的目的;(2) 表达了对广大人民悲惨生活的关切和同情;(3)作者希望改变现实,他把变革这一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体察民情,从而能革除弊端,这是思想局限性的表现。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这四个词语,有实词有虚词,考查面较广,但都是文下注解里的重点字。尤其是“焉”,是极需注意的重点虚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1)句中的关键词有“向”“病”等,“向”是通假字,“病”在句中应译为“困苦”。都是重点的词语。(2)句中的关键词语“是”等。把词语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1】试题分析:例句的修辞为对偶,文中找这样的句子即可。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触风雨,犯寒暑” “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修辞的理解能力。

  点评:首先要知道常见的修辞及其特征,再根据具体题目判断。常用的修辞有,比喻 拟人 夸张 反问 设问 排比等,各自的特征,如比喻的构成,不管是明喻、借喻还是暗喻都有本体和喻体,明喻还有比喻词.排比则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式相同的词语或句子构成的等。对偶则要字数相同,结构相对,词性一致。

  【小题1】试题分析:知道两句的意思,区别自然就知道了。前句写“鸡狗不得宁”是因为受到来乡索租的悍吏的骚扰,百姓不得安宁。“鸡犬相闻”则是一派安静祥和的太平景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理解能力。

  点评:理解文言语句也要结合全文的内容,尤其是语句附近的课文内容,并且要透过表面看实质,深入地思考一下语句暗示了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给我们展示了什么,启示我们什么等。深思必能得其要义。

  【小题1】试题分析:从句子本身看,“所以写了这篇文章,以期待那些(朝廷派遣的)考察民情的人从这里得到它”表明了写此文的目的,作者把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身上,希望他们能了解并解决这个情况。还可以看出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句的理解能力。

  点评:理解文言文中的语句与理解现代文中的语句方法一致,都要既看句子本身,更要看句子出现的语段,有时还要结合全文的内容与主旨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