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阅读答案(2)

时间:2021-08-31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4

  文言文。(11分)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词。(2分)

  (1)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堪:

  (2)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分)

  ⑵青树翠蔓,蒙络摇缀。(2分)

  【小题3】阅读全文,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1)、本文第2段表现了潭水的什么特点?(请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2)、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小题1】⑴不平的岩石 ⑵像狗牙那样

  【小题2】⑴、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⑵、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相互遮盖缠绕,摇动下垂

  【小题3】⑴水尤清冽 ⑵意在表现作者空有满腔才华却不得志的孤凄悲凉(或忧伤悲凉、凄苦孤寂)的思想感情。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堪”课文注释中有,如果记忆清楚就直接解释,如果记忆不清,就概括语境解释字词。“犬牙”按字面义理解即可。

  考点:古文字词解释

  点评:本题不难,皆常用字词。学习古文,要注意积累词汇,尤其是对多义词,学习时要注意举一反三,学一知三,归纳识记,判断时可从自己归纳的多种义项中考虑选择。

  【小题2】

  试题分析:第一句翻译要注意“斗”和“蛇”的用法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像……”;“见”不是能看见,是“现”,“明灭”意为“隐隐约约”。第二句要注意尽量把每个字都译出来,译句也要尽量做到句式的工整。

  考点:文言翻译

  点评:本题有难度,虽然是学生学过的课文,第二句难译字较多,不好翻译。翻译文言句子,关键字词要解释清楚,尤其是与现代字词意思有混淆的,更要注意解释古义,不可望字见义。

  【小题3】

  试题分析:抓住最后一句理解,注意抓住关键字词,“幽邃”“过清”是写环境特点,“悄怆”“寂寥”“凄神寒骨”是写作者的心情。

  考点:文意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所学课文,此问题是学习中老师重点讲解的问题,学生熟悉。平时学习古文时,要注意听老师对一些问题的分析,理解问题,强化记忆。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5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务所依,日光下澈[注],俟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注]澈,又作彻。

  [乙]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以其境过清 (2)乃记之而去(3)窥谷忘反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小题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

  小题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参考答案:

  小题1:(1)因为。(2)离开。(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

  小题1:(4分)(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小题1:(4分)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 [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

  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小题1:(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如:(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先理解画线句子的意思,再按要求比较分析即可得出。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先理解句子的意思,再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即可得出。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6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1)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表示数目不确定)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然)

,影布石上。(穿过,透)

  (2)【甲】文段中与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文:

  ②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水,但特点不同,【甲】文段水的特点是:;【乙】文段水的特点是: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BD.正确;

  C.有误,虽:即使。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意思是: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该句写出了船行之快。“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意思是: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该句也写出了船行之快。所以这两个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自,在、从。略无,毫无,完全没有。阙,通“缺”,缺口,空隙。句意: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②重点词: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句意: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甲】文中“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水大,“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水流急。【乙】文中的“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

  答案:

  (1)C;

  (2)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①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②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4)水势大、水流急;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