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臣论的阅读答案(2)

时间:2021-08-31

  有的人说:“不,不是这样的。阳先生不讽谏皇帝的原因,是作为臣子不做揭示他的君主的过错来得到名望的行为,所以虽然有谏有议论,让人不得而知啊。《书经》说:‘你有好谋划好的策略,就进到里面告诉你的君主,你在外面夸奖君主,说:‘这么好的谋划这么好的策略,只有我的君主的德行才想得出来。’’阳先生的用心,也和这是一样的`。”

  韩愈我回应道:“如果阳先生的用心是这样,更让我迷惑的了。进去讽谏君主,出来不让人知道的臣子,是大臣宰相的事情,不是阳先生适合做的事。阳先生本来以百姓的身份隐居在蒿草棚之下,皇上奖赏他的行为适宜,提拔他到这个职位。官职以谏作为名称,完全应该有行动来尽他的职守,让全国各地和后代知道朝廷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直言的臣子,天子有不误赏、顺遂地听从讽谏的美德。那些山林隐居的人士,听了便羡慕他,绑好衣带扎起头发打扮整齐,愿意来到朝廷申述他们的见解,致使我们的皇帝成为尧舜一样的贤帝,英明名声流芳万古。如同《书经》所说的,那么大臣宰相的事,不是阳先生所适合去做的。而阳先生的用心是要让君主讨厌听到自己的过错吧?是促使这种现象的发生啊。”

  有的人说:“阳先生的不求闻名而人们宣扬他,不求被任用而君主任用他,是不得已而起来的。他坚守他的原则不变,为什么您责备他这么严厉呢?”

  韩愈我说:“自古圣人贤士都没有有求于闻名、被任用。为当时的不平而忧患、为民众不得治理而忧患,按照他们的原则,是不敢独善其身,而一定要普救天下啊;勤劳不懈,到死才算结束。所以禹过家门不入,孔子来不及把座席坐暖又继续赶路游说列国,而墨子家烟囱都熏不黑长年累月奔波在外。这两为圣人一位贤士,岂会不知道自己的安逸是享乐吗?实在是敬畏上天寄托的责任同情百姓的困苦啊。上天授予某人贤能的才能,难道是使他自己优于旁人就完了吗?其实是要用他们补救这个世上的不足之处啊。耳目在身上的作用,耳朵是用来听而眼睛是用来看,听清楚那些是非,看清楚那些险和易,然后身体才得安宁啊。圣贤的人,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耳目啊;那个时代的人们,就是圣贤的身体啊。而阳先生如果不贤能,就要受贤能的人役使来效力他的上级啊。如果他真的贤能,就本该敬畏天命而为人们的困苦忧愁,怎能好整以暇地自得安逸呢?”

  有的人说:“我听说君子不喜欢强加于人,而且不揭发别人的阴私指责别人的过失来表现自己的直率。象先生这样的言论,直率是够直率的,不是损伤自己的德行而且浪费唇舌吗?喜欢和盘托出揭示别人的过错,国武子之所以在齐国被杀,先生也听说了吧?”

  韩愈我说:“君子处在他的职位上,就想的是为他的职责而死;没有得到职位,就要想着说好他的言论来阐明他的道理。我是要阐明道理,不是来表现自己的直率而强加于人。而且国武子不能亲近获得善人的理解,只是喜欢在内乱的国家说出所有的言论,所以被杀。古书上说:‘只有善良的人能够接受所有的言论。’是说他们听了能够改正缺点。您告诉我说:‘阳先生可以算得上是有道之士。’现在虽然不能达到自己所认为的高度,阳先生难道不是一个善人吗?”

  【解析】

  这是一篇从当时政治出发,有的放矢的重要论文,评论的人是真人,事是真事。作者直言不讳地发表意见,表现了敢于面对现实,干预生活的勇气。而且后来的评论家都认为,本文所批评的谏议大夫阳城在此后三年,改变作风,伏阙上书,挟击奸臣,多少得力于韩愈这一击之功。可见本文是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的。

  本文中心思想是要求人们忠于职守,反对因循敷衍,无所事事。这些原则到今天还是适用的。区别在于,韩愈论述的出发点是封建名位观念,是忠于封建帝王的。

  本文采用的结构2独具一帜,截然的四问四答,但又能紧密衔接,首尾呼应。并有驳有议,时开时阖,忽擒忽纵,从宽处带紧,又从逼紧处放宽。目的都在于促进阳子诤谏,而不是恶意的讥刺。这也是值得借鉴的。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韩愈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有删节)

  【注】①〔争(zhènɡ)臣〕也叫谏官。争,后作“诤”,规劝。②〔招(qiáo)〕公开揭发.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 鄙:边远的地方

  B.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 旷:空旷

  C.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戚:忧愁

  D.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 擢:提拔

  【答案及解析】B(旷:荒废,耽误;这里指为官不作为。)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问其官,则曰谏议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与不得其言而不去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D.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答案及解析】C(A介词,向;介词,与。B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祈使。C连词,均表转折, D介词,用,凭借;表目的连词,用以,来。)

  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

  A.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

  B.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

  C.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

  D.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

  【答案及解析】C(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

  9.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城学问渊博见多识广,德行高尚,可是他身为言官无一言及于政,可见阳城不顾百姓疾苦、朝政得失。

  B.韩愈认为处在君王臣子的职位,却把不事君王的心志当作高尚,这种志向不当效法,而且造成的遗害难以消除。

  C.韩愈认为阳城久居官位,天子待他厚爱有加,却未曾说过一句涉及朝政的话,因此对有人说他是有道之士持不同看法。

  D.韩愈认为阳城既然被皇帝提拔,就应该有行动来尽他的职守,从而影响世人,使山林隐居的人士,愿意来到朝廷申述他们的见解。

  【答案及解析】A(选文并没有说阳城不关心百姓疾苦。)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3分)

  译文:

  (2)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3分)

  译文:

  (3)※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4分)

  译文:

  【参考答案】(1)人们都认为很荣耀,而阳先生却没有欣喜的表情。(3分,华、色各1分,整个句子准确通顺记1分)

  (2)憎恶那些作为臣子却用公开揭发他的君主的过失的方式来求得名望的人。(3分,恶、为名各1分,整个句子准确通顺记1分)

  (3)进入宫廷规劝君王,出来又不使别人知道,这是大臣宰相的做法,不是阳先生所应该做的啊。(4分,谏、知、宜各1分,整个句子准确通顺记1分)

【争臣论的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争臣论阅读答案

2.《争臣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3.《争臣论》原文及翻译

4.韩愈《争臣论》

5.《争臣论》韩愈

6.韩愈《争臣论》译文

7.韩愈《争臣论》原文及鉴赏

8.争臣论文言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