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想”和“做”的关系。
2.了解发议论要有针对性。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运用比喻和摆事实证明论点的方法。
2.学会在论述涉及两方面的道理时,不必平均用力,可以针对其中一个方面做重点阐述。
(三)德育渗透点
真正有用的人才,是有创新精神的实干家。教育学生。既要培养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又要具有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议论讲究分寸语言艺术美。 .
二、学法引导课文通俗易懂,以学生朗读一思考一议论一练习为主,教师着重引导。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学习有针对性的议论和议论多方面道理时,可以有所侧重的写法,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2.明确第8节在全文中的位置及其同前文的关系,是学习的难点。;
3.本文在论述“想”和“做”两者的问题上,为什么着重论述“想”的重要,是学习的疑点。
4.解决办法,“重点”主要通过学生读、思、议解决,“难点”和“疑点”在学习时,教师应进行精的讲解、点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编列结构提纲,理清本文层次脉络。
2.教师对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的道理作适当讲解、引申。对本文作者着重论述“想”的重要的原因作精要的分析、讲解。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整体了解课文的议论脉络,及本文运用比喻和摆事实进行论证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这是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胡绳写的一篇谈思想方法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两种不同的错误倾向——“空想”和“死做”,有感而发,使本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议论时i又针对主要倾向——“死做”,既全面又有重点地进行论述,使本文富有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
1.自学课文,要求: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简述理由。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2)参考“思考练习二”的学习提示,编列课文结构的提纲。
2.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的议论思路和论证方法,可以通过投影下列思考题,发动学生动口动脑来实现。
(1)议论文总得对什么发表意见,这篇文章对什么发表意见?
(明确:题目已经规定得很清楚:对“想”和“做”发表议论。)要知道,“想”和“做”是两回事,为什么要放在一起来议论?想必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例如“勤奋”和“智慧”,它们有没有联系呢?有.只有勤奋才长智慧,智慧是从勤奋中来的。那么呢?文章对议
论什么?(看课文、思考)
——议论的关系。
(2)要议论的关系,就得有自己的见解,见解就是文章的基本观点,就好像刚才举
的例子“勤奋长智慧,智慧从勤奋中来”就是我们的见解。写到文章里去,就叫基本观点,也
叫中心论点。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看课文,在书上找出来。)
——第七自然段:“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做,要靠想来指导”,做是主语;“想,要靠做来证明”,想是主语。要是把第一句的主语改成“想”,第二句的主语改成“做”,改了以后意思还不变,怎么改才好?
——想指导做。做证明想。
明确:这就是的辩证关系。整个第七自然段就是文章的基本观点,也叫中心论点。
齐声朗读这一段。(两遍)
(3)一些议论文在开头就提出论点,我们称它是“开门见山”。这篇文章不是这样写的.在第七自然段里才提出来,在这以前都议论些什么?换句话说,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看一至六自然段,把表示议论的关键句子找出来。)
——在这以前议论了两个问题:
①“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②“怎样才能联结起来”。
板书:
要联结——怎样联结——论点
明确:文章分两层阐明基本观点:第一层,不能分开,要联结起来;第二层,怎样联结起来。
4.要注意:“要联结”和“怎样联结”这两句是紧挨在一起的。为什么这样写?
——前一句是结论,总结前五段的议论;后一句是设问,引起后两段的议论。这两句挨靠在一起,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关联作用。
还要注意,基本观点后面还有两段,写了些什么?和论点有什么关系?(看课文)
——运用观点联系实际,着重联系学校方面学生学习的实际。
这样,我们可以先画一个结构简图:
[(1)]—要联结一怎样联结一[(2)]一中心论点一[(3)]
明确:方框“(1)”是一至五自然段,阐述要联结起来的道理;方框“(2)”是第六自然段,阐述怎样联结起来;方框“(3)”是最后两自然段。,联系实际,突出中心论点。按结构文章共分三部分。
5.再想一想,三个方框部分是怎样讲述道理的?(读一部分,议论一部分。)
(1)读一至五自然段然后议论:
——先摆“想”和“做”脱节两种事例:“只会空想,不会做事”和“只顾做事,不动脑筋”,接着分析说理。
(2)读第六自然段,然后议论:
——分三层:先说理,“想”要从实际出发,接近实际,行动;再举学游泳事例;最后再说道理。
(3)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然后议论:
——从正反两方面连举几个事例,边举例边说道理。(如学语文,先举“他们学习语文,就硬读课文”事例,接着讲“因为只读不想,同一个语言文字上的道理,在这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出现在别一课里,他们又不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