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静夜》说课稿范文(2)

时间:2021-08-31

【说学法】

  1、朗读感悟,感受音乐美。

  2、探究内容,理解意境美。

  3、探究写法,领悟情感美。

  4、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说教学过程设计】

  1、师生互动,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2分钟)

  我将设计动画片《聪明的一休》激情导入,请学生向他一样开动脑子成为聪明的孩子!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有表现自己才智的欲望,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比较引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能有节奏、有感情的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吗?

  然后我请同学们一起配乐背诵李白的《静夜思》 问:

  ⑴ 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

  ⑵ 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

  ⑶ 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

  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同样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打开书,听录音。

  3、指导朗读(6分钟)

  ⑴ 放录音,整体感知:

  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朦胧的宁静的静夜中,仿佛见到了模糊的天河岸边有鲛人对月流珠。

  ⑵ 听完录音后让模仿声音,齐声朗读:

  在此我将纠正学生的字音、重音、节奏。

  ⑶ 学生自由朗读,组织齐朗诵。

  4、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4分钟)

  我在此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方法查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5、赏读静夜!(20分钟)

  在这个教学环节用以下问题,提问、探究并质疑。让同学们围绕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领悟文章的中心及意境美:

  ⑴ 文中具体写了那些景物?其中哪些是诗人看到的真实景物?哪些是虚写的景物?

  ⑵ 再请同学们带着淡淡的愁伤齐读第一节,回答第一节写的是哪些真实景物?

  ⑶ 第一诗节实写,此时诗人漫步在清幽的月光下展现在诗人的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谁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⑷ 齐读第二诗节,看看写了哪些景物?这里有没有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

  ⑸ 传说中的鲛人是住在仁什么地方?

  ⑹ 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并不能真正看见什么,只能凭想像猜测会有鲛人在岸,孤独地对月泣珠,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在这月华满天的美丽时刻,天上的鲛人为什么哭泣?请你想像鲛人泣珠的情景。

  ⑺ 诗人描绘了一幅奇妙而美丽、和平而宁静、轻柔而温馨的夜景,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在这美好的生活中,为什么要加上鲛人泣珠这样凄凉的画面。

  ⑻ 请学生自己找出好的诗句进行赏读、分析!再次领悟文章,全班交流发言。

  总结:像这样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在诗人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叫想象。而天河是诗人遥望夜空,看到了几点疏星由此联想到天河,这叫联想。

  6、再次指导朗读朗读:

  ⑴ 学生先个人试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再听读感觉情感基调和节奏重音,接着教师屏幕显示朗读要点并提醒心境体验和眼神运用,学生再听配乐朗诵跟读并核准节奏和重音,然后组织齐朗诵、小组内齐朗诵、男女分组朗诵。

  ⑵ 有感情背诵全诗:小结巩固今天我们学习了现代诗《静夜》,也了解了什么是联想和想象!其实呀,联想和想象就犹如诗歌的两个翅膀 有无想象力是诗歌能不能飞的起来飞的高低的重要因数,所以诗人艾青说道: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而想象的基础就是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广度博览!因此在学习和阅读现代诗时有四个步骤:诵读──理解──想象──回味。

  7、拓展与迁移(5分钟)

  阅读郭沫若的《夕暮》,回答下列问题:

  ⑴ 作者在这首诗里,是看到了什么而联想到什么,最后才联想到牧羊的人的?

  ⑵ 任何两个词语,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可以建立联系。

  如:

  钢笔──月亮 可以作如下联想:

  钢笔──作文──题目──中秋──月亮。

  再如:

  大海──小狗:大海──渔家──宠物──小狗。

  请你也试一试就下面词语进行联想:

  田野──汽车;人──木星;电脑──垃圾。

  8、总结:(1分钟)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的确,诗歌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净化我们的灵魂。同学们让我们在诗歌的广阔天空中,展开双翅,任意翱翔,去追求人生那真、善、美的理想境界!【说板书】

  静夜

  想 联

  象 想

  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