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说课稿(5)

时间:2021-08-31

  苏轼只是一个个案,要让学生由苏轼的人生态度,扩展到普遍文人的人生态度,需要一个平面的拓展。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人脑总是不断的建构对输入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得到结论。所以,在归纳了苏轼的“淡定”态度的内心原因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谈一谈他们所熟悉的古代文人的人生态度或自觉选择。根据对苏轼的分析,学生一般能再距离李白、杜甫、韩愈等熟悉的诗人。以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作品为例,分析它们的内心精神寄托。由此,教师通过归纳,可以总结出:不论文人们的人生经历如何,有什么样的处世思想,重视内心的精神寄托与自觉的付诸文字是共同的。这也就是千年以来,我国文人一以贯之的心理因素。(通过具体诗人的普遍探究,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绝非凭空而作。而是作者人生经历、文化传承、心境情感的集成。通过这一探究,明确文人这一群体的共同心里指向,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五、总结。

  人的一生,不论他处于什么朝代,都难免会遭受风雨、不幸和打击。正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可以说,只要生活,就有可能遭受“风雨”,就有可能遭遇不幸。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怎样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当我们无法排解时,就让我们诉诸内心、诉诸文字。白居易说过“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庄子也说过“顺适自然,则无物不可观,无物不可乐。”苏轼的洒脱正是他寄托于内心,从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的体现。懂得了这一点,我们便了解了与生活和谐相处的真谛。

  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词。(古典诗词的积累是提高文学素养汤的有效途径。)

  2、周记一篇,我所了解的中国文人。(对课堂知识的回顾与延伸,深化对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心理因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