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5)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材第四组中的一篇课文,课题是《孔子游春》。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主要写了孔子带领他的弟子一起到泗水河边游玩,孔子借河水来教育他的弟子们做人的道理,表达了孔子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说明了孔子是一个善于教育弟子的名师。

学情分析: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量比较少,对这类文章接触的不是很多,故理解这篇文章的深刻情感时有一定的困难。

  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能够学会并运用本课的7个生字,并能理解和运用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要认识就行,不一定要会书写。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泗水河畔景色的优美,同时也感悟一下孔子通过河水对弟子的教诲,并从其中受到深刻的教育,用与自己日后的为人处事。

  其中目标一和二是教学的重点,目标三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分两课时组织教学。下面简单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

  我将主要通过“四读”即通过引导学生自读、检查朗读、开火车读和默读分段实现让学生能够读通课文,了解字词,理清课文层次。

  首先,与学生交流有关孔子的知识,教师在学生的讲述情况下,做一个简单的总结,然后直接引入本课的学习。

  紧接着就安排四读:一读是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以扫除字词障碍。二是检查朗读,指名要求学生按照自然段和课文的具体内容来朗读课文,其间,要抓住时机来认识一些容易读错的字“眸”、“畔”;以及“茵、澜”是前鼻音;“洋”是后鼻音等。同时在检查朗读的同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的内容、查字典、同学交流等多种方法来理解“司空见惯、温文而雅、深思熟虑、侧耳倾听、推辞、深奥、意味深长……”等词语的意思。三是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分好段落,并了解每段的意思和段与段之间的相互联系。四是让学生挑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自由的朗读,然后教师指名让学生读一下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作适当的评讲和指导。

  最后布置作业:抄写文中的新词,并对着第二个练习题好好描一下,加强一下生字的学习效果。

  接下去我就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这一课时我打算按“复习导入,自读自悟,精读感悟,拓展延伸”这四个环节来进行教学,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复习导入

  可以在上一堂课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先讨论一下自己已经了解的课文的具体内容,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的发言直接揭示中心句“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让学生反复朗读一下这句话。细细体会一下。

二自读自悟

  我以“为什么说‘泗水河畔春意更浓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自读全文,在文中找出相关内容,仔细体会,还可以在书上具体的语句边上写写自己的体会,这样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感悟的能力。以上学习过程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可以巡视作适当的指导。

三精读感悟

  我先让学生说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然后我根据学生交流的具体情况逐步出示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理解。

  1、譬如当学生谈到春意指的是泗水河畔的景色无比美丽的时候,我就是文章的第一和第二小节。

  让学生读读课文的1和2小节,找出反映泗水河边景色美丽的句子和词语,并做好记号,然后让大家反复读这些优美的语句,说说印象中的河边美景,同时让大家思考讨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借以激发大家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2、当学生谈到包含有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育时,我适时引导学生精读3到9节

  引导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自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细细体会,尤其是要抓住第八小节中的重点句和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水的特点和做人的要求所具有的共同点,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从中受到一定的教育,同时抓住第九小节弟子们的由“疑惑”到“惊讶”,即悟出道理,领会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充满了智慧,进而感知孔子的教育中的和蔼,平易近人,值得我们学习。

  3、接着当学生无法说到下面的内容的时候,我以“从哪儿可以看出孔子师生情谊深厚?”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让学生找出表现孔子师生关系密切的语句好好读读,体会一下他们的师生情谊,然后抓住子路和颜回说的话让学生理解一下,同时进行一下个人的理想教育,同时还可以出示一些名人名言,让学生学一下,拓展一下课外知识。

  四、拓展延伸

  我以“今天大家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想法?”引导大家思考一下,并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然后大家交流一下,进一步让学生从课文中接受情感的教育和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

  五、作业

  以“我的理想”为题,让学生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借物喻理水君子

  孔子游春循循善诱充满智慧

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常见的酸》。板书课题

  依据我在教育实习中积累的经验和对现行课程标准的理解,本次说课我将分五部分向大家介绍,它们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

  首先让我们走进第一部分——教材分析: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四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本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课题1。本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金属等简单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习。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将进一步完善学生对无机物之间的关系网络的认识;本课题安排了多个实验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今后的探究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常见的酸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本课题分为四部分,酸碱指示剂、常见的酸、常见的碱、酸碱溶液导电性。今天我说课的主要内容是第一课时——酸碱指示剂、常见的酸。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我将本课题的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如下,

  ①了解常见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知道几种常见酸的主要性质。

  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认识到化学知识可以解释生活问题,增强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了解了本课题的教学目标以后,让我们再来看一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酸的化学性质,这将是本课题的重点,而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总结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这又将是本课题的难点,当然,在学生的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指导,适当的点拨,也是本课题成功的关键点。

  刚才说到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说课的第二部分——学情分析。在认知方面,本内容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有一定的直观感知,之前也学习了一些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因而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在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多次经历了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学习化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探究学习方面的能力基础,但多数学生——尤其是一些对实验探究不能够积极参与的学生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心理方面,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求知欲强,好奇心胜,思维活跃。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本课题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三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即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使积极自主的课堂在学生的质疑、争论、思维火花的碰撞中自然生成。

  与学法相对应,为达成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并辅以启发讲授法、比较归纳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化学的乐趣。

  综合以上所有分析,我将教学资源进行了重新组合,安排如下教学板块:家庭实验,导入新课,实验探究,小结反思,作业布置。考虑到本课题内容多,所以我设计的教学时间为两个课时,同时安排了课前和课后的家庭探究实验。下面,我将以教学过程当中这五个环节为主线,针对教学的重难点来讲解第一课时的具体设计。本堂课在实验室进行。

  考虑到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实验能力,所以我提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了在家中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实验探究。要求学生准备以下实验用品:分别为待测溶液、自制指示剂、和石蕊、酚酞指示剂。然后将待测溶液与指示剂分别混合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表格,以备课堂交流讨论。其中指示剂的制法我会先教给学生,并提醒实验安全方面的事项。这一家庭实验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环节,首先通过讨论交流家庭探究实验开始直接导入新课,讨论结束后,再利用演示实验演示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遇到指示剂的变色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根据上述现象,六种溶液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学生通过对图表的观察、对比、分析,发现石灰水、肥皂水、氢氧化钠溶液它们的变色情况一致,因此将其分为一类,而将其它三种溶液分为另一类。接着我引导学生了解指示剂遇到酸或碱的变色情况:紫色石蕊试剂遇酸变红,遇碱变蓝;无色酚酞试剂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两种指示剂在中性溶液中都不变色,提醒学生记忆。指出该性质为酸、碱的通性,并介绍酸碱指示剂的定义。以上的教学由实验现象到图表分析到分类归纳再到获取规律,旨在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

  接着通过多媒体展示两张图片,图片中大多数物质都来自于日常生活。通过这组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不仅对日常生活中物质的酸碱性有了认识。接着针对饮食和健康的问题做一简单介绍,告诉学生:“由于食物经过了消化和有选择的吸收,食物的酸碱性不会对人的血液、体液酸碱性产生影响。但是长久吃偏酸或者偏碱的食物,会影响人的消化功能,因此应该注意膳食平衡。”使学生认识到认识到化学知识可以解释生活问题,增强对化学的好奇心。

  盐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的教学部分,首先要求学生在不打开瓶盖的情况下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接着在复习了闻气味的正确操作方法后,让学生打开瓶塞观察。通过学生对试剂瓶中盐酸浓硫酸的观察在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阅读学习了和用途之后,填写出下表。再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对填写的错误或不完整地进行更正。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将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进行。

  由于观察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现象所需时间较长,考虑到教学时间的问题,我将后面的酸与金属氧化物的探究实验提前。首先由学生讨论实验选用的仪器和操作步骤,通过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复习块状固体加入试管的正确操作,然后每实验小组将准备好的生锈的铁钉或铁片放入试管,接着一半的小组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另一半小组向试管中滴加稀硫酸,然后放在试管架中静置。接着进行浓硫酸特性的教学。

  考虑到实验安全,在浓硫酸特性部分安排了两个多媒体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浓硫酸的腐蚀性以及错误的稀释硫酸所带来的后果。

  在浓硫酸的腐蚀性试验中,将浓硫酸倒入装有蔗糖的烧杯中,迅速搅拌,蔗糖很快变黑,并且产生气体,固体体积膨胀形成黑色的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柱状体。然后向学生讲解浓硫酸的腐蚀性、脱水性的原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的处理方法。

  在第二个实验中,将水缓慢滴入浓硫酸中,水立刻沸腾,液滴四溅,由此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将锥形瓶换成我们常用的烧杯,其危险性会有多么大!然后向学生讲解硫酸稀释的正确操作,并引导学生讨论其原因,接着由学生分组练习硫酸正确的稀释方法。稀释得到的稀硫酸以备紧接着的实验使用。

  酸与金属的反应在第八单元《金属的化学性质》中已经进行了学习,因此这一部分主要是引领学生复习巩固,并且设置活动让学生抢答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同时指出该性质为酸的通性之一。

  以上教学结束后,酸与铁锈的反应现象也已经很明显,这时学生根据设定的问题展开讨论:实验现象是什么?

  “盐酸和硫酸与金属的反应有什么共同之处?”此问题设计旨在使学生认识到“通性”的含义。

  利用上面反应除铁锈时,金属制品能否长时间浸泡在酸中?为什么?这一问题则在认识到反应原理的同时,进一步复习金属与酸的反应。

  探究实验结束后,投影出一张表格,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及以前所学的知识填写表格。作为第一课时的小结,也进一步巩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以上环节让学生有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加强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印象并检测本堂课的课堂效果,在课堂小结部分我将派学生代表上台小结,这种方式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在学生小结过后,我将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内容。

  拓展练习部分主要是设计近年来的一些中考真题,题目设计由易到难逐层深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为了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我将布置作业,除了完成有关课后习题外,由于本课题着重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在作业布置中,还设计了家庭实验和科普文章写作。家庭实验在巩固课堂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实验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科普文章写作是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提高自己的能力。

  最后是板书设计,我的板书采用要点摘要法,清晰易懂,突出重点,方便学生学习和复习。

  本节课教学中我力争做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由身边的事物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通过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重要和学习的快乐。感知化学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都得到发展。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方法:捣碎后,无水乙醇浸泡10分钟。过滤得提取液。)说课稿 篇9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信中缅怀父亲—— 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今天听到徐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情境教学

  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音乐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战争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引起学生对作者雷利的痛苦心境的了解,入情入境生情。

二、问题引入

  教师以问题“谁的呼声?”、“这个中国孩子发出什么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三个问题来引入新课的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就从“怎样的呼声?”和“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问题着手,层层深入。

三、激情朗读

  本节课徐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教学中,教师以反复地阅读、思考、理解,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被激发,从而体会到小作者雷利失去父亲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地渴望。

四、呼吁和平

  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心声,对和平的渴望写在卡片上,并展示出来。此时的学生已经融入作者的心境,并激起了共鸣的火花,都迫不及待地写下自己的心中感受。徐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师问生答”的现象,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

【【精华】说课稿汇总九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汇总4篇

2.【精华】说课稿汇总九篇

3.【精华】说课稿汇总8篇

4.【精华】说课稿汇总5篇

5.【精华】说课稿汇总6篇

6.【精华】说课稿汇总10篇

7.【精华】说课稿汇总7篇

8.【精华】说课稿汇总9篇

9.【精华】说课稿汇总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