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精选】说课稿范文六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设计意图

  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都很不错,由于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使他们不知道如何节约用钱,如何合理用钱。新《纲要》中指出: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要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我们通过"乘车"这一生活场景的模拟,使幼儿在摆摆、想想、算算中懂得如何节约用钱。公交车、三轮车、出租车是幼儿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每种车的线路不同、乘坐的人数不同,价格也不同,因此其中蕴涵着很大的教育价值,通过学习使幼儿能更好地理解和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培养初步的理财意识。此活动适合在大班开展。

二、活动目标:

  1、在操作游戏中复习巩固10以内各数的加法。

  2、培养幼儿初步的理财意识。

  3、体验游戏成功的快乐。

三、重点:通过操作、计算,比较坐什么车花钱最少,培养幼儿初步的理财意识。

  难点:学习10以内各数的加法。

  解决策略

  :1、操作法:人手一份操作纸、十个硬币。

  2、媒体借助法:用幻灯片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

  3、递进累加法:由一人乘车到三人乘车,再到五人乘车,从一种交通工具到多种交通工具,涉及到不同的人,不同的车,不同的价格,层层递进,层层累加。

四、活动准备:课件;操作纸、硬币、铅笔人手各一。

五、活动流程:

  1、谈话引题,激发兴趣。

  有个叫明明的小朋友想去兰墅公园旅游,坐什么车去最便宜呢?请小朋友们来帮帮他吧!

  (在"旅游"的游戏情境中学习数学,更增添了趣味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2、操作课件,介绍三种交通工具的价格。

  (用课件再现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牢记各种车辆的价格,为下面的操作活动奠定了基础。)

  3、第一次操作验证:一个人乘车,哪种车最便宜?

  (用摆硬币的方法学习计算价格更符合大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刚刚萌芽的心理特点,通过比较使幼儿知道一个人去坐公交车花钱最少,只要2元。)

  4、第二次操作验证:三个人乘车,哪种车最便宜?

  (1)、幼儿操作计算,

  (2)、提问:你认为哪种车最便宜?为什么?

  (通过幼儿的回答层层理解题意,从而知道三个人去打的最便宜。通过个别提问也提高了幼儿的分析综合能力。)

  5、第三次操作验证:五人乘车,哪种车最便宜?

  (1)、幼儿计算,学习连加。

  (2)、提问:你认为五个人去坐什么车花钱最少?为什么?

  (这是提高幼儿思维灵活性的方法,使幼儿知道通过分散乘两种车的方法更省钱。)

  6、随老师"开车"出活动室。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文章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理解全文我主要抓两个关键的突破口:其一,《国榷》被偷为什么对谈迁来说是“厄运”?其二,谈迁是如何坚持他的信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紧扣“信念”一词,以“信念”领衔,让“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不断跃然学生脑海,在读悟、想象谈迁经历的千辛万苦中,体会到信念支撑的力量。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简单地介绍了谈迁的志向以及他为写成《国榷》付出的努力。第二部分2-3自然段,具体写谈迁在遭受到原稿被偷的厄运后,重新奋斗最终写成《国榷》的事。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充分地体现出了谈迁的信念就是打不垮的信念,为下文揭示有关信念的道理打下了一个强有力的伏笔。最后一部分第4自然段,点明题旨,揭示信念的力量。

  文章意在通过一个真实的事例向学生传递:信念能够让我们永远心怀希望,而打不垮的信念就能助我们成功。

 二、说教学目标:

  1.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3.在理解、感悟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2.体会谈迁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四、说教法、学法、教学理念:

  1.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重点词句知道朗读和感悟。

  2.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良好的氛围,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本课的导入,从读题开始,接着我从“信念”如入手,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谈迁的信念是“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这也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围绕“信念”体会谈迁编写国榷的艰辛。

  这部分内容我以谈话导入:信念是力量,信念是明灯,正是在信念的指引下,50是多岁的谈迁终于写完了国榷。引入第一小节的学习,这一小节中有一个重点句: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让学生自读感悟,这几个数字在这里表现了什么,学生可以说一个数字,也可以几个数字结合起来说。20多年,一万多个日夜,记载了谈迁辛劳的付出;6次修改是为了明史的翔实可信谈迁十分严谨认真;50多岁说明年老志坚;500多万字从数量上说明谈迁巨大的工作量,真是一本巨著。最后通过朗读加深对谈迁的认识,认识谈迁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这一小节中“为了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引导学生去比较“一点史料”和“一百多里路”,从而让学生感悟谈迁对历史的责任感,以及谈迁编写国榷的不易。在通读朗读去感受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情感。

(三)体会谈迁遭遇的厄运,了解在信念的指引下,谈迁挣脱厄运

  在联系前文的基础上,学生自读感悟,从“20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是体弱多病的老人”这句话,抓住关键词,学生体会到《国榷》被偷是极大的“厄运”,接着引读“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让学生感受谈迁悲痛万分的心情。我谈话过渡,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他很快站了起来。出示句子“许多人以为……”,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会抓住“很快”、“回到”、“从头撰写”等词语体会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体会谈迁不屈不挠的精神。我抓住词语“挣脱”,问学生能不能换成“摆脱”。让学生体会谈迁遭遇厄运所受的痛苦之深,谈迁脱离厄运之艰难,进一步体会谈迁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品质。我相机提出问题,“面对如此厄运,是什么支撑他很快站了起来?”让学生体会谈迁那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然后我再出示谈迁所说那句话“吾手尚在,宁已乎”,通过指导朗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信念”的力量。

 (四)体会再写《国榷》的艰辛,明确在“奋斗”中坚定“信念”

  我通过这样的导入语:“让我们静心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走进这位50多岁体弱多病的老人,去看看他如何从头编写这史书的。第三小节要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进行理解,比如“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亲自”、“终日奔波”等词语,然学生体会谈迁的艰辛。我抓住其中的一句“他一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设置了想象写话来加深学生对“信念”的理解:

1、北京的郊外,风沙漫天,谈迁……;

2、夜深人静,破陋的茅屋内一盏油灯依然亮着……;

3、花甲之年的谈迁为了修改《国榷》累得病倒了……让学生对谈迁所付出的艰辛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然后再追问:谈迁为了矢志不渝的信念,在努力,在抗争,他要与什么抗争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读到悟,到想象人物情景,逐步丰满了人的形象。正是因为有在厄运中打不垮的信念,谈迁又经过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齐读写新《国榷》的句子。

  此时再让同学理解“名垂青史”这个词语,谈迁为什么能名垂青史呢?名垂青史的只是谈迁的名字吗?学生自然会想到《国榷》,更会想到隐藏在其中的打不垮的信念,二次撰写《国榷》所表现的坚不可摧、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五)学习最后一小节体会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总结全文。

  漫漫人生路,总会遇到一些崎岖和坎坷。我希望学生能牢记这个故事给我们启迪,在面对挫折与苦难时,有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最后在朗读(最后一节)声中,在对人生的感悟中结束本课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