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2

  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湖南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第12课的教材。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本节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欣赏和感受生活中的特异现象,挖掘学生创作的潜力,体验设计、创造的乐趣。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关于特异的应用,认识特异的组成要素及变化规律。

  2、 能力目标

  尝试运用不同的媒材和工具创作一个特异形作品,从而发展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表现能力

  3、 情感目标

  感受设计与绘画造型活动的区别,体验特意的发现与创作活动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特异构成的特点及变化规律,创作一个特异形作业

  教学难点:通过有意识设计创作出想法新颖、有创意的作品

  四、教法学法

  1、 在教法上,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引导观察法、启发问答法等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 在学法上。我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欣赏讨论法、分析比较法、创意比拼等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进行激情创作。

  五、 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教学过程分为以下环节:欣赏感知——总结要素——发现变化——自主探究——创意拓展

  一、 激情导课

  先让学生观看图片有什么变化,总结图片特点,以直观观察作品刺激学生注意力,发现一模不一样,总结特异的特点:重复、规律与特异,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特异现象,发现特异的变化。欣赏设计师在感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特异美感后,经过设计重组再创作运用到设计领域方便和美化生活,引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二、 民主导学

  1、第一阶段是学生看书自主学习。

  提出问题:要完成一件特异形作业该怎么做?用什么方法来做?学生讨论分析,自主回答,然后教师补充。(我的设计意图是自主探究,让学生充分体现自主性,了解特异作业的制作步骤与方法,解决本科的重点)

  2、第二阶段:创意大比拼

  在学生找到方法的基础上玩一个创意大比拼,打开学生创意思维的大门,并能做出更有美感更有创意的作品。(这一环节,理解不同创意的特异所带来的美感不同,例如:和谐、对比、节奏等加强专业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创意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基本形和特异形之间的关系,设计时更有目的的在基本型的基础上变化,解决本课的难点。)

  3、课堂训练

  有美感的利用剪贴、绘画等方式来完成一幅特异形作业。学生在制作时,我进行巡回辅导,帮助学生解决解法上的问题。

  4、作品展示

  将学生作品放到展示台上,与同学们共享自己的创意。同学之间互评,教师适当点评,师生共同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以示鼓励

  5、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选了特异在建筑、服装等领域应用的图片,拓展学生的思维,延伸课堂教学。(使美育融入到生活,养成观察、发现、并表现生活中的美。)

说课稿 篇3

  一、 教学内容:

  一年级苏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二册第11课。

  二、 教材分析:

  本课处于第三单元爱心行动篇。爱心的培养,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针对现在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只知受人关爱,不知去爱别人的现象,本单元以爱心为主题,编排了《小手拉小手》、《关心老人》、《关爱残疾人》、《爱护花草树木》四个主题活动,从不同层面,引导儿童去观察、探究、体验爱的真谛,帮助儿童学会爱、乐于爱。让他们在爱心的培养中,快乐的成长。《小手拉小手》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知道,遇到困难应学会求助,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在互助中学会爱,在爱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幸福地成长。

  三、 设计理念: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学期,班级开展了“同在一片蓝天下,手拉手共同成长”活动,班级即将成立互助中心。前期我们还设计了一个爱心标志,制定了成员守则。这节品生课,就是与班队活动相整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体指导学生怎样互帮互助,明理导行,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目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感受、体验、探究和感悟,并从中得到情感的交流、良好习惯的培养及能力的发展,即以活动促教学实效,以活动促自主发展。

  四、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遇到问题学会求助及互相帮助,培养儿童爱同学、爱集体的思想感情。

  2、了解并学会求助他人时要用的文明用语,培养与同学团结友爱的精神,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

  3、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向人求助和帮助他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明理导行。

  本课一开始就给学生呈现课堂学习中的一个困难,忘带画笔。这一小困难,如何解决、如何向同学求助。别的同学又如何帮助解决困难,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从而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二)——爱心互助,行为辨析

  通过“忘带水杯”A、B两组情景剧的辨析,“一把雨伞”小组讨论后的几种不同做法与结局,进一步明确“求”要有礼貌,“助”要尽我所能。

  活动(三)——情感热线,升华道德

  以小朋友喜欢的卡通形象“爱爱鸽”做小记者采访的形式,启发学生交流,说出助人后的快乐和被人帮助后的幸福,被别人帮助和助人后的感受,只是表述出来才能升华为道德的内驱力。

  活动(四)——成立互助中心

  表演唱《小手拉小手》,上口的儿歌,表达了被人帮助后的快乐感受,通过吟诵儿歌,既把本课的活动推向了高潮,又整理了全课的内容;既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又深化了示题。最后老师推出 “爱心花”,同学们可以把平时帮助别人的事添入每一片爱心花瓣,真正使互帮互助之风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五、 教学反思:

  要改变长期以来传统思品课的弊端,就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就必须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就必须让我们的课“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加深感受、体验、探究和感悟,这样做才可能达到此项活动课程的.总目标。

  在本堂课中, 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巧妙活化教学素材。新课程明确指出:本课程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载体来供老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的活动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科技信息、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吸收到教学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所以我们应该打破教材框架,灵活地处理教材、运用教材。例如通过创设“忘带画笔”这一生活情境,让“爱心”回到生活,回到课堂、回到身边。增强了学生兴趣,体验到“爱”的乐趣,充分提高了学生体验的主动性。

  (二)、灵活选择活动形式兴趣是学习之魂。《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所呈现的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力求“童心”、“童趣”。如果教师能够把握教材和儿童的特点,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采的活动形式,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强烈情绪,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主动活泼地学习。如在“忘带水杯”两组情景剧表演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感悟,辨析小品中两人言行,展示出学生对别人的爱心,对生活的感悟,甚至把对自身经历的反思融为一体,实现生生互动的自我教育目的。品德与生活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歌唱能力、表演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把音乐、班队、品德进行有机地整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放性、创造性。看来,教师巧妙选择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到新鲜,得到锻炼,让课堂充满活力,就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注重课后活动延伸。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儿童的现实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教师虽然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确了生活中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道德行为准则,但是事过境迁,学生往往会淡忘课堂内所要求的。所以我们教师应把视线转移到家庭、社会中,与家长携手并进,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关注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在全课尾声中布置与同学共同填写“爱心花”图:把每天为他人所做之事填入到花瓣中,并将此项习惯持之以恒,使活动真正开展起来,以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