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4)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矛与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与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互相抵触,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本课是整个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既是一则文言文,又是一则寓言。文言文同学们已是第二次接触,因而在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有的学习能力 ,既能独立思考,又能与同学一道研究探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为进入中学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及对学生现状的了解,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大致读通课文,了解故事,明白其中的寓意,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

  3、学会5个生字,理解一些文言词语,能说出重点句子的意思,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读、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让学生课前做好一些预习。课上按照:读通—读懂—读好—读透的“四读法”进行展示交流,以读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味美,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明白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议、说、演相结合。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同学们学过的现代寓言的特点,自然引出古代寓言的特点——寥寥数语,便能表情达意,再引出《古代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矛与盾》。课题一板书,让学生结合平时的积累与预习,谈对矛与盾的了解。

  〈二〉结合预习谈对作者的了解。

  〈三〉回顾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生会答出“读通、读懂、读好”这一系列学习步骤,而这篇课文既是文言文、又是寓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故而要加入一个环节“读透”。师在这要巧妙点出,并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法就是:读通—读懂—读好—读透。

  〈四〉按四个环节进行学习,展示交流。

  1、读通

  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读,接着指名读,再读,一直到读到正确、流利为止。因是文言文,所以读的次数要较于平常的白话文要多,然后再让学生谈整体感知,即主要讲什么?

  2、读懂、读好

  在此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结合注释预习,一字一句深入地读,读明白每一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相互讨论,试着完成 。

说课稿 篇6

  《形形色色的动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生命的物体》的第二课。属“生命”板块的内容,是“概念学习”的课型。本课是在学生三年级观察了蜗牛、蚂蚁等小动物、亲身饲养了蚕,上节课观察了解了猫、鸽子、青蛙、甲鱼、金鱼、蜻蜓6种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和运动方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对动物进行分类,发展学生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并在这个基础上,寻找和概括动物共同特点。为本单元第六课《动物与植物》和后续 “生命”板块的 “生物与环境”“生物的多样性”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说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科学课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结合本课具体教学内容和四年级学生的已有认知,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经历对动物特征进行探索的过程,获得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

  2.按照一定特征对动物分类,能说出动物的相同之处。

  3.经历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整理、概括和交流的过程。

  4.培养探索动物的兴趣和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环保意识。

  第一个教学目标在引入环节观看了《多种多样的动物》视频和在后面 “给14种动物找朋友”探究环节里,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动物世界的多种多样。目标达成度高。

  第二个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给14种小动物找朋友,以及小组内部与组间的交流探讨、资料的学习和老师的引导,最后也顺利完成。

  第三个教学目标对研究结果进行简单的整理、小组内部基本能完成。但在交流动物的分类时,一些同学在有不同意见时很激动,尽管老师让他们说出了他们的看法,并同意将这些有争议的动物暂时取出来放一边,等会再研究。但这些学生还在不停地议论,导致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忍不住用自己的理由说服他,但显然,后面的交流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形同虚设。在概括每一类动物的共同点时,一些学生开始仅仅以外形或运动方式这些比较表面、片面的认识为依据,但在开展讨论和学习科学家的分类之后,也能理解并基本建立正确的动物分类概念。这个目标中资料的简单整理、概括基本达到,但交流还是不够理想。

  第四个教学目标在观看了《多种多样的动物》视频后学生还提到觉得动物世界很神秘、动物们很可爱,产生了想探究动物的兴趣,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懂得要和动物和谐相处。目标达成比较好。

  这节课从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和活动记录单的反馈情况来学生在学习之后,发现自己一些想法原来是不科学的,确实对动物的正确分类有所了解,最让人高兴的是:课后,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关动物的问题想去探究。

  二、说教法、学法运用情况

  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我确定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对动物进行分类。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他们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开始发展的阶段。他们对动物的认识通过三年级和前一课时的学习、课外阅读以及日常生活的接触,是有一定的基础,但还是比较表面和片面。所以我认为本课的难点是1、学生对动物进行分类并抽象成概念;2、对一些“变式”动物进行正确的分类。

  本课是“概念学习”的课型,美国教育学家兰本达在关于建立概念体系理论指出:亲身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是建立概念的必要条件,而“概念学习”的课型在教学中一般要遵循感知——抽象概括——理解运用的逻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引导——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先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动物的多样性和引发学生探究动物的兴趣,并认识到动物分类对研究动物的必要性。然后学生通过“给动物找朋友”开展探究活动,最后经过小组内和组间的交流研讨学习,抽提出各类动物的特征,再用此分类标准来判断 “变式”动物的分类,获得对动物分类的正确认识。这种教学方法紧紧围绕教学重点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也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本节课的学法有探究发现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探究发现学习法体现在学生分组给动物找朋友的活动上,学生先按自己已有的认知对动物进行分类,产生了争议,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大家共同认可的动物摆放在一起,再利用已有认知和老师的引导发现抽提概括出大家认可的这类动物的共同特征。这种学习方法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各类动物的科学概念,很好解决了“学生对动物进行分类并抽象成概念“这个难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法体现在对有争议的动物进行归类和归纳出动物的共同特征上。在大家获得六类动物的分类认识后,老师将刚才有争议的动物提出来,组织学生讨论:按我们发现的六类动物特征,你可以将他们放在哪一类?学生就很顺利将鸵鸟放进鸟类,鲸鱼放进哺乳类。但对蛇还有争议:大部分同学不知道放哪一类,即使个别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知道是爬行类的,也不知为什么。这时让学生在小组里阅读“科学家的六类动物分类”资料。学生就对蛇的分类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通过对变式动物的分类,强化了学生科学概念的建立,促进了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此外,我认为小组学习的不仅要解决研究的问题,更是提供一个平台,让每个学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钟里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并学会说与听。

  三、说课堂实施情况

  首先,视频导入吸引了学生,引入学习的课题。探究部分由于图片的可操性和形象性,使本来比较枯燥的分类活动变得有趣起来,14种动物中的鸵鸟、鲸鱼、蛇引起了学生的'争议。但在小组交流分类结果时,开始我计划让一个小组完成,但在这个小组说到第二类动物的分类时,我发现下面有些孩子开始没有耐心听了,于是改变策略,每一小组汇报一类动物的分类,让更多小组参与进来,也促进了孩子的倾听。在研讨环节概括每一类动物的特征时,我开始采用一边汇报分类,一边追问为什么这样分类的方式,学生的回答比较片面,老师补充的比较多,后来我先让学生将所有的分类汇报完成之后,再让学生小组里挑选两类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分析讨论,找出他们的共同特征,虽然花多了一些时间,但经过思考和交流,学生的回答全面一些了。例如对猫、羊、马哺乳动物:学生刚开始说出它们外形很像,有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身体有毛。但小组讨论后能说出是胎生哺乳。学生经历了对动物的分类探究活动,最后非常顺利地归纳出了动物的共同特征。一些学生课后还觉得老师准备的阅读资料自己学的还不够细,,要求老师再单独给他一份,回家好好研究。

  总的来说,本课各环节的设计合理,实施起来也比较顺利。

  《形形色色的动物》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学习兴趣浓厚。通过探究、研讨等活动,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学习兴趣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尤其促进了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

  四、说改进

  1、上课语言要精炼。

  2、有了电子白板后,学生的汇报可以请小组在白板上拖拉动物到相应的位置上,比直接拿着记录单来说,交流的效果会好一些。

  3、由于时间比较紧,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六种动物分类时,学生的阅读时间比较短,结果学生只是理解了蛇应该分在哪一类动物里,没有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分法和科学家的分类分法的差异。所以应该为每一位学生准备这份资料,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真正理解科学家的动物分类方法。

  4、学生的交流不够理想,可能更好的处理方法是给点时间让学生在组内说出自己的观点,汇报时还有意见的,也让他发表一下。不要让他觉得有话不能说,结果一直在下面喋喋不休,影响同学的交流与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