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有关说课稿范文合集七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说目标

  我根据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注释,画、演等手段理解诗意。

  2.想象诗中的画面,领悟诗文大意,体会诗人情感,背诵并默写课文。

  3.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

  确立此目标有以下四点依据: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

  第二学段的学生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课标强调的是在这一学段中要引导学生粗知文章大意。能借助注释、插图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积累凝练的语言。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

  古诗《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题西林壁》是诗人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他的哲理用原文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题西林壁》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词的欣赏和诵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情感。同时,背诵、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四是基于对学情的把握:

  四年级学生思维形式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于古诗,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是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指导学生先自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再结合图片欣赏,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诗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据此我确定教学重点是在诵读中想象画面,训练口语表达,培养语感,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古诗文,要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想象力,引导学生在想象中,领悟诗文大意。抓住关键词,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

  据此我采用的教法是:品味法启发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古诗文,要在诵读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体会情感。据此,我采用的学法指导是:朗读法、想象法、自主合作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图片,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简介诗人和“题壁诗”,便于学生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二)初读感知。

  【我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要想真正地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就必须多读多悟。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获得审美感受,通过恰当的语气语调,表现对作者和诗歌情感态度的理解,最后朗读中自然成诵。本首古诗没有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词。但是第一首诗一般都要求会默写,还应指导学生书写容易写错的字,比如“壁和缘”。】

  (三)品诗悟情。

  【古诗的语言很精练,围绕观察点的转换,作者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将是我们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最好契机,我设计的以观察点的变换想象说话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在此过程中让学们明白了庐山确实是每一处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在此过程中,理解诗的前两句意思)本诗后两句其实是一个因果倒装句,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说话,强化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并学习运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四)联系生活,体悟哲理。【其意图是:补充相关描写山水的诗歌,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通过诵读,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哲理诗看似写景,实则寓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古诗所蕴含的哲理,这也体现了“生活处处皆学问”的大语文观。】

  (五)布置作业。

  课后延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背诵及默写古诗

  2、课后收集并积累其它相类似的诗词。【语文学习三分来自课堂,七分来自课外。教学要立足课堂,同时还要放眼于课外,通过课外学习资源的补充,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上就是我的说课,由于对学情不够了解,还有诸多方面需要改进。请各位领导,同仁们提出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题目是《青山不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共有四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鉴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从三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

  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法,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质疑、讨论、交流。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我紧扣“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一)谈话导入,提出三步阅读法。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生命在那里遭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等怪物的严峻挑战,绿色更是难以寻觅。

  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的课件。

  然而,一位老人却用自己的双手打造了一座座青青的山。

  出示绿树覆盖的青山图。

  看了这2幅画面,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从漫漫黄沙到林海如涛,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奇迹啊!在这片林海后面,凝聚着一位可敬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

  同学们想认识他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青山不老,走进这片绿洲,认识这位创造奇迹的81岁老人吧。

  2、板书课题:16 * 青山不老

  (二)教学过程

  第一步:整体感知,积累词语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圈出本课的生字和自己认为不懂的词语。并通过查阅工具书等办法理解它们。比比看,谁的词语积累得多。

  2、交流反馈。根据学生的汇报,重点将“盘踞、淤泥、风雨同舟、”等词语用课件出示让学生读一读加深印象。

  这样通过学生自读,不仅读通、读顺了文章,而且也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丰富了学生的词汇,也为后面的阅读扫清了障碍。

  第二步:出示学习目标,自读自悟。

  这一步我首先出示学习目标,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用笔画出课文中相应的答案。并在旁边注上自己的看法、感受和见解。然后在小组内汇报交流。交流中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细细品味,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感受老人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第三步:主动探究,汇报

  这一部分的教学,我着重引导学生解决自读学习目标中的三个问题。导读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前两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通过读,学生都能找到答案(板书:创造奇迹,大环境——险恶,小环境——艰苦)。让学生在读、画、议、说的学习方式中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这样的设计意图是从语文学习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人人都有实践的机会。交流这两个问题时,我主要以读代讲,用读去体会。在读中感受老人的艰辛和决心,在读中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相溶升华。对最后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是本课的难点,我将通过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来分散难点。重点从理解“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主句话的意思来体会“青山是不会老”的含义。

  (三)利用板书,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的青山中得到无限的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出示课件老人的图片,面对这么一位可敬的老人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请拿出你手中的笔,写下你最想说的话。这一环节我安排了写,主要意图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以写代读,使学生的吸收和表达相互推进相互溢彰。

四、说板书计

  我的板书设计是本课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设计学生一目了然,突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

  总之,整堂课我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课文。备课时,抓住备“读”。要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读要有明确的目的。最后,我想以叶圣陶先生曾说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说课,“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和各位老师共勉。谢谢!

  附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

  小环境—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