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精选】小学说课稿模板汇编8篇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说勤奋》是一篇说明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文选择的两个事例非常典型,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一个是天资聪颖的人靠勤奋成材的,一个是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成材的,这样才能把道理说得更深刻,更能令人信服。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讨论法:这篇文章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理解不存在什么问题,内容深入浅出,没有什么孩子理解的难点。有的学生甚至不太感兴趣,所以应该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

  2、采用变序法课文围绕“勤奋”,开头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中间典型事例加以证明,最后总结全文。但如果按层次学习,学生积极性不够,易产生疲劳感,随意我打乱顺序。从司马光和童第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为教学的契入点。

  3、中心突破法: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展开教学,所谓“提领一顿,百毛皆顺。”

  4、我根据《课标》对中年级阅读教学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的意义。这虽然是种要求,但我认为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因此,我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抓住关键词体会含义,有感情的朗读”做为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从小养成勤奋的习惯,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懂得"司马光""童第周"之所以取得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五、说教学准备:

  1、收集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事例。

  2、多媒体课件。(名人名言)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一)、直奔中心,知勤奋。

  1、通读课文,找出中心句,围绕这句话,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长的故事?

  (精练导入,明确中心。)

  (二)、合作探究,解勤奋。

  1、认真读一读第2、3小节。

  2、比较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找找他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用笔在旁边圈圈画画。)

  3、合作完成表格:

  司马光童第周

  相同点成功了很勤奋

  不同点天资聪明,古代的基础差,起步晚

  4、研读关键词句,体会勤奋是通向成功的桥梁。

  (1)小时侯,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2)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通过对关键词语“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等的理解,体会司马光的惜时、读书次数多,然后感情朗读,通过读好关键词句来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3)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4)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抓住“毫不气馁”、“奋起直追”等词语,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三)、回归勤奋,课后拓展。

  出示名人名言: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小学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美极了”与“糟透了”》这篇课文题目新颖别致,“美极了”与“糟透了”对比鲜明,能够极大地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更多的猜想。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第一首诗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了父母对他的爱。“美极了”是概括妈妈的评价语言,“糟透了”是概括爸爸的评价语言,这两句话是课文的主题所在,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已经有五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易懂,后一部分概括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的思考感悟空间。因此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读自悟。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并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和联系。重点是认识两种不同评价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是怎样逐渐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蕴含的父母之爱。

教学流程:

一、质疑激趣,谈话导入

  因为文章内容接近学生实际,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式:同学们,老师想知道当你在学习过程中取得一点进步和成功的时候,你的父母是怎样评价你的,听了他们的评价之后你的内心有那些想法?这一导入方式的提出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文本情境之中,引发了学生对课题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和猜想,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且能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三、精读课文,品读情感

  1、引导品读“童年的故事”。自读这部分内容,思考:当巴德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是怎样评价他的,他的表现怎样;父亲是怎样评价他的,巴德又有什么反应,父母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找出有关的段落语句,在文中做标记。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感受两种不同评价对巴德的内心产生的不同心理感受,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巴德心里、动作、神态的语句,反复朗读,仔细体味,深切感受巴德的内心情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文中不同人物的对话,重点指导描写巴德听了妈妈和爸爸截然相反的评价后表现出的不同反应的句子,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巴德此时内心会是什么感受,让学生融入课文,与人物同喜同悲,产生情感的共鸣。

  另外,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明白:父亲“糟透了”的评价说明父亲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他考虑的是诗歌本身的质量和对孩子严格要求。另一方面是父亲针对母亲“美极了“的评价,认为儿子得到的鼓励已经足够了,他有责任让儿子的头脑保持清醒。也就是说,母亲的评价是为了鼓励巴德,父亲的评价是为了警示和提醒巴德。

  2、自主品读“后来的部分。”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回想起小时候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巴德的内心又有怎样的感悟呢,巴德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了吗?这一部分的教学旨在让学生进一步读懂课文,锻炼思维,培养语感。贵在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从自己的阅读实践中,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谈出个性化的理解,在各抒己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深化和完善自己的理解。

  关于阅读教学,标准中进一步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读为本,把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所传递的道理,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有声有色的情感朗读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本色。

四、通读全文,总结收获

  让学生再一次朗读全文,融进文本,与文本和为一体。进一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揭示的内涵,深切感受父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作为儿女应该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通过学习本文之后受到启发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