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请不要》是二期课改小学语文第三册“读课文边读边想”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儿童诗,以保护环境为主题,语言流畅,节奏明快。诗歌共4小节,每一节都以“请不要”开头,四节分别以“森林”“草原”“河流”和“天空”为内容,介绍了这些地方遭受滥垦滥伐和严重污染的后果。诗歌用充满童话色彩的语言,强调人类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劝告人们保护大自然。希望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并在生活中努力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环境,使我们身边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居更佳,人更健。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养成了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就给课堂教学作了一定的铺垫。
另外,学生已能比较熟练地根据拼音读准字音,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字记忆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堂交流两个途径学习生字。在生字教学时不必逐个详细讲解,每个字应有侧重,以自学生字为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并起到引导归纳、复习的作用。
在阅读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不读破句,按标点停顿。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学生则主要通过自主朗读进行感悟。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班级实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在本课的教学中要继续落实本单元要求——训练学生“边读边想”。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学习课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孔、雀、翠、辽、阔、愉、污、染”8个生字,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并记忆“孔、雀、辽、阔、愉、污”6个生字。尤其是“雀”字,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个上下结构的字上半部分学生较易写成“少”。
3、朗读课文,做到字字音准,句句通顺,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利,读出感情。并在课堂中尝试背诵感兴趣的小节。
4、能学习课文的样子编几句诗。树立基本的环保意识,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四、教学设计:
我根据教学目标、意图设计了四个教学板块。
第一环节:图片引入,揭示课题。
课文呼吁人们不要伐光树木、垦光草原、污染河流及天空。在研读了教材和教参后,我设计了出示森林、草原、河流、天空图,让学生留下一个森林茂密、草原苍翠、河流清澈、天空蔚蓝的美好印象。然后出示“茂密的森林、苍翠的绿茵”等相关词语,这一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偏正词组,同时与生字教学有机结合。识字教学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学习词组的同时学习生字,学生们就不会感到枯燥。因为,学生一次次读词组、读句子的过程,也是对这些生字认知的过程。从字到词,再从词到句,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然后,我出示这些美丽的环境遭受破坏的图片,配合音乐,让学生感受到环境被破坏之后的严重后果,这一环节为接下去的教学做了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这一环节起始,教师指名读文。这样再一次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对课文加深了印象,这样就为从整体出发,层层推进地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而且大多数学生已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在读文时,教师既能帮助学生回忆前一天预习的内容,及时正音,也是对生字教学滚动复现,同时对未养成预习好习惯的学生给予了预习的机会。
第三环节,学习课文,随文识字,尝试背诵感兴趣的小节。
由于这首儿童诗的四小节结构相同,句式相仿,只是内容有所不同,因而教师在重点指导了第一小节后,就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学习方法,通过“读一读,学一学,说一说,背一背”的方法思考、讨论、理解课文的后三节。前者体现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后者则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一环节中,培养了学生专心听、用心记、说完整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抓住主要问题,关键词语,指导学生运用各种形式的朗读,通过反复朗读,不断地调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己在朗读中感悟、体验,读出诚恳劝告的语气,并在语言环境中不断巩固识字,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同时加深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熟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选择喜欢的小节背一背。背诵能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在后面的说话环节中也可以引导学生适当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去表达,达到知识的积累与迁移作用。在阅读、背诵课文的基础上,积累好词好句,通过背诵,达到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一目的。
第四环节,课外拓展,并要求学生学编几句诗。
说话是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最好途径之一,因为读懂课文内容仅是浅层次的感知目标,语文课不能停留在内容的理解上,更需要以课文为载体,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课后拓展是学习课文的延伸:一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有的放矢地展开合理想象,将课文延续。二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把自己想说的话说清楚,说完整。这一环节,教师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编几句诗,把说话训练与课堂阅读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内容,就能明白无误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训练学生思维、语言组织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小露珠》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课文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课文语言准确、生动形象,是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好教材。
课文共7个自然段,2—5自然段讲的是小动物们都喜爱小露珠,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弄清课文中具体写了哪几种小动物喜欢小露珠,它们是怎样向小露珠问好的?引导学生品读三个比喻句,体会语言的优美,小露珠的可爱,小动物的礼貌,在品味小露珠“闪亮、透明、圆润”的特点和动物们“蹦、爬、落”的动作时,我采用了分角色表演的方示,让孩子们饰演这些可爱的童话角色,进行充满童趣的角色表演。
一位教育家曾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甚至是有所创造。在课本剧的表演中,学生情绪高涨,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动作,充满稚气的话语,将小露珠闪亮、透明、圆润的特点和小动物们可爱的动作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通过表演,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发展了语言,而且进行了一次文明礼仪的训练。
课文第6自然段讲的是植物们喜欢小露珠,教学这总值发时,我主要引导学生理解第2句话,霞光中的小露珠“光彩熠熠”,使所有植物变得“格外精神”,显得“更加生机勃勃”,阳光下的小露珠既然能给植物带来“精神”“生机”和“美丽”,那么,植物当然也喜欢小露珠了,最后,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花草树木中的一员,你会怎么感谢小露珠,通过这一句式训练,既是对课文理解的概括,同时也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
课文第7自然段,讲的是小露珠和植物分手时依依惜别的场面,教学这一段时,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大家与小露珠分手时依依不舍的感情,抓住这一环节,让学生想像:在分别时刻,大家还有什么话想对小露珠说,学生通过品读、想象、补白,生成了属于自己的形象和情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植物们对小露珠的恋恋不舍。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在课堂中,应注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去思、去说,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因为自身的水平有限,教学语言缺乏感染力,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没能让他们的情绪被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感染,还存在很多不足,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实用的说课稿汇编十篇】相关文章:
6.实用的说课稿十篇
8.说课稿汇编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