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1、问候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地理组的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接下来开始我的试讲。

  2、开始部分

  同学们,大家都去过东北么,东北有大片大片的黑土地,有雪松以及其他自然景色,大家想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么,接下来就进入今天的学习。

  3、准备部分

  1、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师:在走进东北之前,我们思考一下任何一个地区农业的发展,都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生:因地制宜。

  师:根据这个原则,发展区域农业一般有哪些步骤?

  生:分两步。

  2、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过渡:现在,我们通过一段农业发展纪录片来认识东北,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东北地区的农业情况?

  生: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师:请同学们结合东北地区的位置图,描述出东北地区的位置特点和范围。

  生:东北地区基本都位于40°N以北,120°E以东,范围上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时间5分钟。

  生1:雨热同期、充足的光照和昼夜温差大,热量相对不足导致农作物生长期长,这些因素都以利于农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生2:由于热量条件不足,农作物的病虫害较少,有利于当地发展绿色农业。

  生3:虽然因为受热量限制导致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但相对集中的农忙时间和较长的作物生长季节也能够为农民提供更长、更集中的农闲时节从事其他工作,有利于农村的综合发展。

  生4:热量不足,制约了农作物的品种只能是喜凉作物,相对有限;其次,制约了耕作制度,只能达到一年一熟;最后,由于气温低,在春秋季的低温冻害和漫长的冬季严寒都是对东北农业的发展不利的。

  师: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东北地区的地形图和土壤类型的分布,分析地形和土壤因素对东北地区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

  生:东北地区主要包括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这位东北地区的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土壤条件中,东北地区黑土和黑钙土广布且土层深厚,有利于农业生产。

  师:除了自然条件之外,还有社会经济条件,现在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自主学习,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生:良好的工业基础能为农业发展提供生产资料和市场;发达的交通条件能够为外向型农业发展提供机遇;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4、基本部分

  过渡:现在请大家通过自行绘制思维导图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回顾,然后进行分享。

  5、延伸部分

  师:查阅资料,对比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农业类型的分布及其原因。

  6、结束语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试讲完毕。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亡羊补牢》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第六册《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个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为: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我的教学思路就清晰了,教学与学法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下面我来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动的语文课堂。教学本课,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点拨法。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抓重点词语,品读赏析,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3、理念指导,精心设计

  抓住语文本色,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学习寓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本课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意义深远。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在赏析语言中让学生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在理解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的过程中习得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重视体验感悟。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我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位目标。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质疑,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样做,为学生学习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孩子都具有表现欲,在课堂上分角色朗读,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因此我设计了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在这环节中,学生既是表演者,又是观众。既能锻炼了胆量,又能训练观察力。】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七、拓展补充

  1、“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原来出自于一个八字成语,后面还有四个字,你们知道吗?

  出示: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他还有另外两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

  出示: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读读记记)

  2、这句成语出自哪里你知道吗?

  (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历史资料的整理,书中所记载的时代,上至战国初期,下至秦朝统一六国,反映了当时政治、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面貌。

  3、你想知道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吗?(出示故事)

  4、积累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