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必备】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说课稿 在改编成求每盒重多少千克的问题情境下,引出相应的三个除法算式:

  ○13003=100(克)=0.1(千克)

  ○20.33=0.1(千克)

  ○33/103=1/10(千克)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小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3.练习:

  1217= 204 2.81.5= 4.2 2/34=8/3

  20412=( ) 4.21.5=( ) 8/34=( )

  20417=( ) 4.22.8=( ) 8/32/3=( )

  在前两步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及时安排相应的巩固练习。分别是已知三种形式的乘法算式,不计算直接写出相应除法算式的商。如:2/34=8/3,8/34=( ),8/32/3=( )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第一步:教学4/52

  1.创设问题情境:没有已知的乘法算式,你还会计算4/52这道分数除法吗?

  ○1鼓励尝试计算;

  ○2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学生反馈):

  方法A.因为22/5=4/5,所以4/52=2/5

  这是受刚才所学除法意义的影响,迁移而来;

  方法B.4/52= 42/5=2/5

  大部分是看到4与2的倍数关系,想当然的在计算;可能小部分能从数的组成进行解释。

  方法C.4/52=4/51/2=2/5

  课前预习过;但能说清为什么的恐怕很少。

  2.引导理解方法B和C。

  ○1师: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

  ○2师:在长方形里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解释两种方法。

  ○3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在先请学生进行解释的基础上,引导思考: 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在部分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根据课前提供的五等分的长方形纸片,要求学生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进行解释。

  由于已经将长方形纵向五等分,因此从直观上很容易理解方法B。再进一步启发:还有不同的折法吗?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比如说横向折,沿对角线折等等;

  通过这些折法的体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不管怎么折,只要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始终是它的12,也就是说始终可以将2转化为乘以1/2。

  第二步:教学4/53

  1.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

  2.尝试计算4/53;

  (要求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课前提供五等分的长方形纸片)

  反馈,追问:

  ○1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的1/3?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2为什么不选A或B这两种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优点?

  首先请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这时并不急于统一思想,转而请学生计算4/53。也要求根据课前提供的五等分长方形纸片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然后进行反馈,并引导思考:

  ○1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5的(1)/(3)?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2为什么不选A或B这两种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优点?

  此时通过对比和思考,应该说对方法C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授予的知识,也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它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组,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一开始初步比较哪种方法好,学生此时并没有什么感觉;而体验4/53的求解过程,使学生自觉的在心里进行了比较,也就是主动的开始建构认识,这时的理解是较为深刻的理解。

  第三步:实验与验证

  1.师:其它这样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是不是也和刚才两题一样呢?

  在理解例题的基础上,抛出一个疑问:其它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是不是也能将除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呢?从学生的思维历程看,这真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产生要进行实验和验证的动机。然后根据课前提供的空白长方形纸条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并组织开展同伴间的交流。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感知只有经过一般化的检验,才能上升成为知识。开展实验与验证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需要,而且还是学生主动的、内在的需要,这无论是对理解掌握算法、还是对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都有积极的意义。

  2.反馈交流。

  归纳:(一般化计算方法)用符号表示: AB=A1/B

  观察: (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最后,组织进行反馈,得出最后结论,并引导学生将一般化的计算方法用符号化表示。这里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包括之后的引导学生观察,(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促进更好的理解。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课在经历了感性交流和实践探索以后,应该在数学层面上形成对知识的客观性及其本质的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思维。

说课稿 篇2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我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强烈、难受”等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并相机地进行正音,然后出示课文插图1和插图4,引导学生比较相同和不同之处,启发学生理解风和太阳第一次举起拇指是在夸自己的本领大,而第二幅图太阳公公却把拇指奖给了风婆婆,引导学生质疑,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去探究答案。

第二环节:精读感悟,悟中明理

  1、请学生自读课文第一段,在学生交流时营造辩论气氛,请学生扮演风和太阳各自说说自己有哪些本领,从而引导学生产生疑问:风和太阳到底谁的本领大呢?

  2、接着课文写了风和太阳两次比本领的经过和结果,无论是结构上,还是句式上都十分类似。下面我以风和太阳的第二次比赛为例说说自己的导读方式。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在学生自读4-8段的基础上,我将以合作交流的方式突破难点,先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风和太阳第二次比的本领又是什么?它们是怎么比的,结果怎样?”引导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先读有关句子,再说说体会。在全班交流时,我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地出示词句,加以适时点拨。

  如我请学生在自读4-5段的基础上同桌间练习分角色朗读太阳和风的对话,扣住“得意、还敢”等词指导学生读出太阳获胜后的得意洋洋和全不把风放在眼里的傲慢的神态。联系第6段中,通过换说法“这有什么难的!”和指导有感情朗读体会太阳的骄傲和自信。抓住“可是、越强、越热得难受”请学生结合生活体会谈谈自己此时最想做什么来理解船夫再没有力气摇船。在教学中,我预计学生对帆船不是十分理解,此时我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观看船夫在起风时挂帆前进的录象,借助直观感受理解

  “风推着帆、帆带着船,像箭一样前进”,接着指导学生用轻快的语速朗读,来体会船夫的高兴和风的本领也很大,扣住“惊讶、也不小哇”等词体会比赛结果出乎太阳的意料和太阳感情的变化,通过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在学生理解内化的基础上,我再请学生分角色表演比赛情境,此时教师用采访形式请太阳说说看到风能让船驶得飞快,心里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来体会太阳的变化和风的本领大。创设太阳和风相互夸一夸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各自的长处和本领(板书),深化理解课文寓意。

第三环节:个性作业,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此,我还布置了自选课外作业:1、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说说这个故事。2、学做小演员,排练课本剧。3、读读人教版故事《骆驼和羊》。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让学生个性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