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雨霖铃》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高中语文《雨霖铃》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雨霖铃》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雨霖铃》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 。

  ②提问点拨法 。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

  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

  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七、说板书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上阙:冷清秋之景 离情别绪归期渺茫。

  下阙:伤离别之情 前途黯淡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高中语文《雨霖铃》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首先是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词,这首词写离情,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写尽离情别绪,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学习这首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分三个维度确立以下学习目标)

三、学习目标(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欣赏及抓住词的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这也是难点)

  (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五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并学会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①诵读法。

  ②提问法。

  ③点拨法 。

  ④讨论法 。

  ⑤自主探究法。

  [学法](在学法指导上,我将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歌曲《送别》的视频,创设活动、立体、多维的情景,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教学磁场,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然后,以诵读为载体,以文学鉴赏为纽带,把课堂变成学堂,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接下来,我将通过“导读——听——赏——背——练”六个部分展开本课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说过程,说亮点)

  首先(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FLASH并诵读导入语,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为后面朗诵作铺垫我设计的导入语如下: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吟诵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

  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

  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所设问题的解决,先解决了教学重难点情景交融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景”,为下面分析情景交融这一重难点打下基础。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三个部分:赏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1)王国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为加深学生对情景交融的理解,我设计了第二个问题:对名句的赏析)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此时,音乐再次响起,学生借助幻灯片(或导学案)中给出的不完整诗句试着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七、说板书

  上阙:冷清秋之景 离情别绪 归期渺茫。

  下阙:伤离别之情 前途黯淡 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一道赏析作业。(导学案)

  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