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3)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电磁感应作为联系电场和磁场的纽带,不仅是学过的电场和磁场知识的综合和扩展,也是以后学习交流电、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的基础。电磁感应的发现,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它提示了电和磁之间的深刻联系及规律,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充分利用电能的新时代,使人类文明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本章无论是在知识内容上、还是在生活实践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楞次定律作为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一个基本规律,其作用是众所周知的。

  2。教材的特点

  本章教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多个实验事实为基础,让学生得出感性认识,再通过理论分析总结出规律,从而形成理性认识。

  3。教材的线索

  本章教材抓住“磁通量的变化及变化率”为核心线索贯穿全章,从感应电动势产生的条件→大小→方向→应用。

  4。教材的结构

  本章分为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电磁感应现象(条件);

  第二单元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大小);

  第三单元是楞次定律及其应用(方向);

  第四单元是自感(应用)。

  结构非常严谨有序。

  5。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总结出楞次定律.

  2.能初步理解、应用楞次定律来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②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实验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通过对楞次定律中所涉及的电磁场,磁通量变化,感应电流磁场等概念的辨析,培养学生掌握概念和规律及方法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的理解能力.

  3.培养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发明意识等;

  ③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世界是客观的,而人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和世界观。

  2.探索性实验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形成辩证思维的方法和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6。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楞次定律;教学难点是楞次定律描述及其应用

  二、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可以用“实验启发式”教学法。其教学思路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理论推测→实验验证→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实践应用。

  三、学法指导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本节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思路可概括为:问题激发→自发思维→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证实→学以致用。由此可见,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理解和应用能力等是这节课能力培养的重点。

  四、学情分析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主体服务的。而一个班的学生,由于基础不一,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不同,在接受“楞次定律”这一新鲜事物时,肯定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因而,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理解“楞次定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上,我们的教学进程就要受到学情的控制。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事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于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比如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等)应采取什么措施,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有效提高课堂效果。比如说重点班级和普通班级、基础好与基础差等,要事先有一定的了解,做到胸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五、教学手段

  在“楞次定律”教学中,除了做好主要实验外,为了突破“阻碍”这个教学难点,可以采用电脑技术(由于我校已有电脑可以课下做),来生动形象地展示当条形磁铁插入和拔出时磁场变化而导致磁通量变化,从而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使得本来无形的物理过程,变得有声有色。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搞活教学气氛,又能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在“楞次定律”的实验中,为了改变实验效果,可快速、反复地插入和拔出条形磁铁,这样由于磁场在不断变化,因而与线圈相连的电流表指针将来回摆动。因此,教学手段实施的好坏也是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的重要之一。

  六、教学用具

  楞次定律演示仪一套、多媒体电脑一台、投影机一台

  七、教学程序设计

  ① 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② 实验演示,观察现象;

  ③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④ 对比分析,总结规律;

  ⑤ 反馈练习,巩固知识;

  ⑥ 学以致用,深化主题;

  ⑦ 课堂小结,形成体系。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依据了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二是意识能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问题。前一节课“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 强调的是意识来源于物质, 表明意识是第二性的东西, 是属于哲学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而本课“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则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正确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让学生弄清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方面的原因,帮助学生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历史和现实条件为基础,做出积极的主观努力,尽可能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理解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2)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 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

  (3)怎样从主观方面着手,力求使意识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4)“知识不可知论”不利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教育学生要相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知识。

  2、过程和方法:

  (1)帮助学生继续体会学哲学的思维要求,主要是对比分析的思维方法。

  (2)培养学生能够对一种认识进行判断,指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并指出其产生的主观原因。培养对比分析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立场不同”会影响认识正确与否这一观点的教学,引导学生提高觉悟,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正确对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通过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绘制,从中体会基因的神奇之美,并从人类的意识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来体会思维(意识)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3)通过欣赏课本第21页的唐诗和第22页的漫画:四“伯乐”相马,从中体会唐诗和漫画的艺术美和思辨美,要求人们看问题要端正立场。

  (三)教学重点:

  为什么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

  (四)教学难点:

  (1)意识为什么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2)让学生能够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分析问题。

  (五)教学手段

  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特别是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 展示古诗朗诵、漫画展示, 录像幻灯应用等,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也使课堂气氛活跃, 有利于良好教学氛围形成。

  二、说教法:

  为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结合学生实际,本课教学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法、讨论法、归纳法

  1、案例法。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将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本课的内容虽然重要,但学生在理解上难度不高。同时哲学的理论与实践必须很好的结合起来,单纯的哲学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案例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之感受到哲学原理就在我们生活周围,每时每刻都在发挥作用,在本课案例的选择上我主要选用的事例有:科研工作者对曙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人们对基因的认识;不同的人对猪的不同认识等。

  2 、讨论法。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能加深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深刻领会知识的内涵,提高比较、鉴别、分析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讨论法能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归纳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三、说学法:

  学生要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观念,自觉外化成为自己的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行动,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比较、分析、归纳等达到认知和行为上的教育目的。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出示案例—— 阅读教材——热烈讨论——分析案例——归纳总结,以达到深刻领会知识并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

  四、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难点的突破

  出示材料: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绘制

  提出问题:人类为什么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材料进行讨论。

  学生列举事例(如:克隆技术、对“非典”病毒的研究、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

  概括总结:

  认识的客体:客观事物有其固有的属性和规律

  认识的主体:人的认识能力在不断提高

  认识的基础:人们的实践在不断发展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提问:这句话又给我们什么启示?

  知识要创新 ,要正确地认识世界,人们就必须参加实践,努力学习以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树立创新意识。

  通过以上教学,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1和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2。

  (二)教学重点的突出

  1、教师出示小猪图片,问:猪有什么用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大家的答案虽各不相同,却都可以看做是正确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知识要求同,更要求异,需要不断创新。

  2、教师设问: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是不是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如果有正误之分,是受那些因素的制约?

  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

  (1)教师出示三则材料:

  材料一:

  下 雪 了

  秀才:大雪纷纷落地 官员:都是皇家瑞气

  财主:下它三年何妨 穷人:放你娘的臭屁

  材料二: 唐诗:“桑条无叶土和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材料三:请同学看第22页的漫画《四“伯乐”相马》

  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对相同的客观事实有不同的反映?这对我们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时有何要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反映和评论也会不同。即:

  立场不同

  因此,站在人民的根本立场上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基本前提,也是我们应当坚持的立足点。

  (2)教师出示两则材料:

  材料一: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叶剑英

  材料二:

  树上有三只鸟,“啪”,开枪打中了一只,问树上还有几只鸟?

  议一议:

  1、李商隐和叶帅为什么同时写黄昏却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2、对树上还有几只鸟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回答?

  3、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

  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也会直接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否正确。因此,我们应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

  (3)出示材料:

  材料一:对晚上坟地绿光,人们有哪些说法?

  材料二: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的人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的人要么忍气吞声,要么铤而走险。

  想一想: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或行为呢?对我们又有何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是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同。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信息选择加工的过程,选择什么与怎样加工,在与人们利害无关的情况下,首先受到原有知识的影响,人们总是习惯于用原有的知识去接受新的信息。因而,知识性质的正误和数量的深广度,就会影响对新的信息的认识。所以,一个人掌握的科学知识越多,对新的问题取得正确认识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要求我们要多学习科学理论,以正确认识事物。

  综上所述,请同学们想一想:

  怎样才能获得尽可能多的正确认识呢?

  (学生总结)只有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才能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到此,我们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2和3,并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和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过程和方法目标1和2。

  五、说板书设计

  意 1、意识为什么能正 从认识客体来看

  识 确反映客观事物 从认识主体来看

  能 从认识基础来看

  正 客观原因

  确 2、产生正确认识和 立场不同

  反 错误认识的原因 主观原因 世界观不同

  映 知识构成不同

  客

  观

  事 3、我们应尽力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