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热门】说课稿模板集合6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教材简析】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真切地描写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作者也从中触摸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命力,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谁都有把握春天的权利,只有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本课所在的第五组课文都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所选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爱生命。二是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行反复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在交流中不断完善、升华自己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的话题凝重、深沉,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对“生命”的感悟不是很深,如何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盲女孩的感受,就成为这课的教学重点。作者用细腻的眼光通过盲女的细小动作揭示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样深刻道理,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一意味深长的哲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因此,我采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走进文本品读来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对盲人的内心世界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这对理解课文,感受人物内心活动有一定障碍。因此,我在课前安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热爱生命的资料,先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说教法

  本课采用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初读读文,认识女孩——走进文本,品读感悟——总结收获,升华情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触摸春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上好这一课。

  1、在品读中整体感悟人物。文章的语言优美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安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子,对待春天是怎样的。

  2、反复研读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安静在花园里穿梭,主要理解“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体会安静的活泼聪慧及对春天的热爱。安静拢住了蝴蝶的这一片段,主要理解“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通过“竟然”、“张望”等词语体会安静拢住的不是蝴蝶而是生命,她内心世界中感悟到了飞翔的快乐,生命的美好。作者的联想,理解“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3、适当拓展,体悟生命的美好。结合阅读链接感受海伦凯勒的事迹。

四、说学法

  课采用“走进文本品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探究法”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学生采用默读、体会、交流、朗读、等方法来学习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通过品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原则。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说教学理念

  走进文本,品读感悟,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悟中促读。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品词析句,获得情感体验,提升语文素养。

六、说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资料

七、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1、深入研读课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2、拓展延伸,学习阅读链接并收集交流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

八、说板书

  触摸春天

  乐观

  坚强 奇迹

  热爱 生活

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专家,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民居特色》。

说教材:

  这是一个自编教材,我将它作为五年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一个拓展内容,因为在三年级《家乡的山山水水》,五年级《同一个名字叫中国》的学习中,我感受到学生对于民风民俗的浓厚兴趣,此外,学生对于中国的地形、气候、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民居特色》这个内容将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地形、气候、资源的差异,并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将有利于他们更深刻的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内涵。

教学目标:

  本堂课的目标是多层次的,但其中最主要的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各地民居建筑的特点,理解民居特色形成的原因。其中,“了解特点”这个目标很容易达成,而“理解民居特色形成原因”则有一定的难度,此外,让学生感受“民居建筑艺术的精美”这个情感目标,也需要一定的引导技巧,否则目标就会虚化。

说教学流程(教法、学法):

  那么我又是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并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的呢?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信息搜索巧引导,“一地鸡毛”变成“禅”。

  本节课需要学生有关于地形、气候、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上网搜集信息是课前必须的作业。但是缺乏指导的盲目搜集,学生的信息难免“一地鸡毛”,如何让信息搜集有效、有序呢?老师的指导很重要。因此我告诉学生“中国民俗网”具体网址,信息课带上“信息摘记本”上网查找;对搜集的民居图片、邮票、文字等资料进行归类、取舍,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二、情境活动巧创设,俯瞰祖国。

  新课开始,我就借助精美的课件,创设师生同游神州的情境,(播放课件)这样,学生一路走来,一边不停地搜索已有的生活经验,一边增加着认知,这样学生不仅有感性的认识,领略了风格迥异的各地民居,同时借助飞机的飞行加强了地域的概念,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为下一环节探究民居特色形成原因的学习做铺垫。这个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设疑探究巧引导,小组展示趣盎然。

  1 、客家民居形成原因——引导揭密

  激趣。在学生初步感知客家民居的特点后,我饶有趣味地讲述:美国间谍发现这一大型不明建筑物,误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从而认为中国的军事力量不可小看这个笑话,极大地激发出学生对客家民居的兴趣,那么,设疑。这样奇特、罕见的民居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当地人为什么要建造那样的房子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探究。接着给学生提供客家民居图文和音频资料,学生看完后,小组交流完成表格。揭秘。在让学生充分地说甚至是大胆的猜测后,我不给予任何评价和补充,而是继续播放音频,揭晓谜底,(课件出示)原来客家民居的形成原因与当地的治安环境有关。这样做的目的是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调动着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最后一句,你知道吗?20xx年7 月 ,客家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在学生心中掀起情感的波澜,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情感产生需要发自内心,所以要让学生真正的进入知识的内部,产生震撼、感慨,而不是老师拿语言贴个标签,强加给学生。如本例,先是让学生对客家民居产生兴趣,然后做进一步的探究,当学生一步步深入秘密内部,感慨、感叹的时候,情感目标就自然地、悄然的达成了。

  2、傣家竹楼形成原因——自主探究

  接下来,我让意犹未尽的学生自主探究傣家竹楼的形成原因。

  扮演角色,说一说。先是几位去过云南旅游的同学当小导游,说一说“云南印象”,唤起了学生的生活记忆和旧知,说完还留下2个有趣的问题供大家探究,掀起了课堂上的小高潮:(课件)

  1、竹楼就像踩着高跷,为什么下面用来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而上面用来住人?请大家结合当地的气候想想。

  2、竹楼为什么要用竹子而不用别的材料建造?它有什么优点呢?

  接下来,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归纳出傣家竹楼的特点和作用,并分析得出:傣家竹楼(课件)因地制宜、天然建材的形成原因。

  联系生活,算一算。接下来,我以学校边上的凯通国际楼盘为例,设计了“算一算”活动:

  1、一个4平米厨房简单装修的材料费是多少?

  2、估一估,100平米的房子简单装修的材料费,又是多少呢?

  3、这只是装修材料,如果再算上外面的框架,那还得需要多少吨钢筋、水泥、沙子啊?

  而竹子是天然建材,几乎不需要成本。这样,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竹子做建材经济、实惠的特点。此时此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不由得赞叹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以“情”促“情”,很自然的进入第三个环节,将课堂学习气氛推入高潮。

  3、制作民居名片——小组合作

  这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拓展深化,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更多特色鲜明的民居,采取了小组合作制作民居名片的形式。

  (1)任务内容。(课件出示)

  本环节为四人一组合作,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参照民居的难度指数“☆”,选择自己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个民居,归纳特点,分析形成原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名片的制作。

  (2)尝试制作。

  在此,我觉得值得讲的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容易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对现场进行观察、调控,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比如:发现有的小组搜集的图片资料多,有的文字资料多,于是对小组成员进行微调,以求达到合理分配资源,或者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料,以求达到资源共享。对于个别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则安排他当临时联络员,负责小组之间的信息交流。

  (3)成果展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展示、竞争、评价,收获着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创新的乐趣。比如,蒙古包小组载歌载舞,一首腾格尔的《天堂》顿时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江南四大才子”,正在对江南民居进行幽默、生动的解说;瞧!来自西安的“旅游形象大使”,他们热情大方地介绍着陕北窑洞,小组成员发放亲手制作的民居名片。

  4、观看视频——总结提升

  这个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提升,打破了以往总是教师或学生总结的固有模式,而是借用一个科教片视频来完成的。本段视频讲述的是民居与环境的关系,运用声、色、画效果,动态展示课内外内容,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本课的知识,以达到教育无痕,“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至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课后反思中,我发现这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将学习民居的兴趣延伸到了课外,能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在课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自主地完成了一个个形式多样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