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3

  3.学读

  我们常用“临渊羡渔,不如退而结网”这句话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我们也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学习实践贯穿始终,我们的教学才有成效,这也正体现了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要求,因此我在导读之后设计了学读这一环节。

  (1)指导学生自己试读,在书上标出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学生点评。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重音。

  (3)配乐全班小声跟读,再次享受诗歌的音乐美。

  听读、导读、学读的过程,就是阅读的过程,训练的过程以及和作者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学生对整首诗由意象到意境的认识过程,是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过程,更是理解和体会诗歌思想感情的过程,做好这一环节也就水到渠成的使整个教学进入问题探究这个环节。

四)问题探究

  我们常说“读吟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这么多次的诵读之后,对诗歌的内容已有了基本了解,但我们都知道要深入理解一首诗的思想内容,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生活经历,因此,我将把如下问题的探讨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1.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

  教师指导前两组意象及涵义,学生自由讨论后两组并选代表发言。

  第一节:连用“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五个意象并以“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语,来描绘祖国所承受的苦难与忧患。第二节用贫困“悲哀”“希望”“飞天袖间”的“花朵”表现祖国和人民没有因贫困而丧失希望,只是长期以来希望太渺茫。

  2.这首诗意象的选择与运用有什么特点?

  (1)诗人善于从不为常人注意的平凡事物中发现美。

  (2)意象具有层递性。

  (3)意象体现了主客相容性。

  3.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不一样,第一句抒发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涵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神情呼唤。可见,诗人的感情有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

  4.背诵指导:理清思路,抓关键词

(五)拓展练习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诗的思想内容学生已经掌握,但这并不是我们学习这首诗的最终目的,任何一篇文学作品,我们都要学习作者巧妙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拓展练习我要求学生写一段热爱祖国的文字,其中要运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要求学生三分钟内完成,先互相评议再推荐朗读,最后教师评议。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下阅读舒婷的《致橡树》,体会其中意象特点。

  附: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充分抓住诗歌通过一定的意象表现意境的特点,体现了作者的行之思路和课文难点,它是教学内容的简缩,能让学生直接抓住要点而摒弃繁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求动圆圆心轨迹”是高中课本《平面解析几何》(试验版)第七章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习题课,它利用圆的定义和基本性质,来探索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求法。通过利用几何画板作图,学生找到了另一种全新的曲线――椭圆,为下一章的学习埋下伏笔。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包括: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同时也学习了用代数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以数论形,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方法——直接法(设动点p(x,y),利用性质找出方程)。

  在技能方面,学生已经学会了用“几何画板”作出静止图形和一些简单的动画,有助于学生对动点轨迹的理解。

  2、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动圆圆心轨迹的求法;难点是利用圆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得到等价关系,从而列出方程。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和学生的具体的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掌握轨迹问题的一般求法;

  (2)掌握圆的定义及其性质;

  (3)掌握利用几何画板作动点轨迹。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地领会求动点轨迹的`思想方法,更深一步地了解、运用圆的定义和性质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几何画板的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利用几何画板的作图,增强问题的直观性,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特别是对抽象能力不强的学生有较大帮助,树立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共同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运动与静止的相互关系。

三、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用的主要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法、计算机辅助教学、讲练结合的方法。

  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符合辩证叭物主义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积极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学与发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等原则。这种教学方法的关键是通过教学中的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我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动圆的性质,利用几何画板工具作出动点的轨迹,给抽象轨迹以直观感觉,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讲练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完成轨迹方程的推导,熟练公式,巩固圆的性质及定义。通过题组教学法,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等价转换、数形结合等思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关于学习方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体会到,必须在传授知识给学生的同时,教给他们好的探索方法,也即让他们“会学习”。

  首先,让学生根据条件作图,学生在作图时肯定要寻找作图的条件(这就是立方程的等价条件),再通过作出的图象引导学生如何求出轨迹的方程。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通过作图,即熟练了几何画板这个工具又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方程的推导,深化了学生对圆的认识,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4至5人一组);(2)从学校局域网或inter网下载几何画板软件并安装;(3)布置几个作图题,要求学生在兴趣小组活动时协商解决。

  问题的引入

  首先,提问学生圆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这节课所用的知识。

  再次,给出学生要解决的问题,分成两问,第一问:试作出过定点a(6,0)且与圆相切的动圆圆心轨迹是什么图形?

  问题解决步骤

  第一步作图:学生分小组讨论和作图(每个小组两台电脑)。由于作图时学生可以讨论,在这种相对宽松的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老师巡视,辅导学生作图(主要目的是要学生得出动点的性质)。展视学生成果,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如果学生没能作出则展视事先准备的课件);

  第二步找依据:提问作出图象的学生,作图的依据是什么?(动点到原点和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长10)你能写出代表这个图像的方程吗?

  第三步推导方程:将作图依据转化为符号语言。设p(x,y),则由学生提出的依据可以得出|pa|+|po|=10,然后将各点的坐标代入、化简即可。

  第四步归纳:求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的关键在于找到动圆圆心的所具备的特殊性质,从而找到立方程的依据,最后代入化解即可。

补充说明

  上述过程始终围绕着学生展开,基本按照提问——学生思考、制作——再提问——学生推导、计算的流程进行。第一步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先看到了问题的结果。其次也培养他们相互合作的精神,并提高了学生几何画板的运用能力。第二步的目的则在于本问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核心部分,所以务必要请同学们注意。第三步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加强运算能力。第四步的目的是从解决动圆圆心轨迹方程得出一般动点轨迹方程的求法。

  另外,本节课的另外两道例题也将按照该步骤进行下去,在此就不再详述。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熟练掌握了动圆圆心轨迹的求法,以及一般动点轨迹方程的求解步骤;在此过程中,同学们还更进一步的认识了圆的定义及基本性质;除了掌握了数学知识之外,同学们掌握了怎样用几何画板来作动点轨迹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布置作业练习册《圆的性质的综合练习》

六、教学评价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出现这样的问题:经过题目的分析后,仍然无法得出立方程的等价条件,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圆的基本性质,如: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尤其是外切和内切)还没有掌握熟练的缘故,所以除了在课堂上反复强调之外,还需要通过课堂练习各课后作业来强化它们。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动点轨迹的求法,而且通过作图掌握了几何画板这个软件,通过方程的推导,更加熟悉了圆的性质,深刻体会到平面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以数论形,数形结合”,提高了运用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思路的探索和轨迹方程的推导,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优化,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享受了数学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