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第十册中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1~5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场景及经历,最后两个小节写了郑和七次远航的时间跨度、到过的国家以及远航的重大意义。

  在写作特色上,做到了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郑和总共七次出使西洋,如果全部写下来势必显得拖沓,本文重点写了第一次远航的情况,对其余作了概括说明。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节省了笔墨,收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学情分析

  世界航海。介绍了世界航海的发展史,重点介绍了几位世界著名的航海家,如哥伦布、麦哲伦等,让他们的事迹与郑和相比较,感受郑和的伟大,激发自豪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懂得详写与略写的作用。

  2、凭借文本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我国古代人民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豪情。

  教学策略:

  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欢快、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各方面最大限度的收获,我将采用“复习质疑,确定主线,精读文本——教师引路;

  1、成功激励法:在学生获得学习成功后,引导其他学生评议、激励。

  2、朗读指导法:学生任意选择课文的配音朗读,通过练习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说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我准备用“想不想看看郑和船队出发时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准备“怎样看”,梳理出本课的学习方法:研读文本、丰富自己的认知。

  [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精读起航

  在这一部分里,首先让学生精读文本,从课文中找出能反映船队规模之大的语句和词语,细细品味,这是语文学科特点所规定的训练目标。

  。第三步让学生说说读了文章或观看图片后的感受,夸一夸船队,或赞一赞郑和,让学生把自己的体验用语言表达出来,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给学生的情感有了一个渲泄的渠道,营造充满自豪的情感氛围。

  最后回归文本,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收获和体验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1、从哪些词句你能读出他们之间的交往是友好的?

  2读到这儿,你对郑和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3 用“”划出中心句。

  4你是怎么理解“凶险”的?你从文中读出了哪些凶险?

  5文中哪些词句体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6 读着课文,想象着当时惊心动魄的场面,你想对郑和说些什么呢?

  (2)、组织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说你们小组解决了哪些问题,是通过什么渠道解决的。这一环节用一再现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过程,特别是方法的呈现,教师及时点拨,形成共识。

  第三步回归到课文的朗读,再次指导朗读这两部分,让情感的积淀更浓厚一些。

  (四)、围绕主线、感受写法。

  略读第二部分6、7小节

  学生思考: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7次,为什么作者只详写了第一次,而略写其余六次远航?在表达方法上你学到了什么?对比第一次远航的内容,让学生初步感受详略得当的写法,引领学生在语文中走个来回,让体会“如何写”触及学生心灵。

  (五)、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总结课文内容从让学生谈谈自己学了课文的收获与体会,感受郑和的伟大,感受祖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从而由衷地自豪。如时间有空余,则让学生全文感情朗读。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九年级第二单元《关爱自然 关爱人类》的第二节第一框,是基本国情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的人口观和人口忧患意识,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我国人口特点,说明人口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分突出的制约因素,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本课重点阐述和分析我国人口众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国情。正确认识我国人口众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对于人口众多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其构成的问题缺乏理性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采取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通过多媒体提供给学生许多直观的材料并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思考的热情,加深学生的理解,使他们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明确当前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形势。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觉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人口忧患意识,明确当代青少年肩负的重任。

  我们的目标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发挥学生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让学生动脑、动口,经过学生的思考和相互交流以及与教师的交流、探讨,从而掌握知识、活跃思想、深化认识、提高觉悟,以达到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同时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提供生动的画面和一些具体的材料及数据,是学生获得多样化的的刺激,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动画首先敲响人口警钟。全面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等感觉器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

  1、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征

  议一议:以上这些材料说明了我国人口具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得出结论。意图主要是使学生学会将基本事实转

  化为基本观点,以进入思维方法状态。

  2、人口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的主要表现:

  第一、人口众多,制约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用多媒体提供两段材料

  讨论: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让学生经过充分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可增强学生思维过程的积极因素,有利于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尽快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二、人口众多,影响劳动就业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多媒体显示一段有关世界各国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的数据资料。

  提问:材料中的数字反映了什么?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运用典型的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然后让学生联系社会上的下岗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原因,除了是因为体制转轨以外,一个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人口众多造成的。

  第三、人口众多、增长过快,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压力,并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

  让学生就身边的事实举例。这样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四、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速度加快也会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多媒体显示一段有关联合国预测老龄人口的情况,并帮助学生分析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因为学生缺乏这方面的了解,在教师的帮助下可加深理解。

  (三)小结

  通过小结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也能培养归纳、概括能力,以完成教学目标。

  (四)反馈检测

  上述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通过反馈,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