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实用】说课稿汇总七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的事情。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这篇课文中的许多儿童语言,内涵丰富,细细咀嚼,耐人寻味。所以在本节学习中,我将利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一些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使学生从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到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三年级学生提出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年级已经有了一定得知识的积累,大多数学生已经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要有感情地朗读,尤其是人物对话,学生要想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对于理解课文内容、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是需要老师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完成。

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发展学生的个性”的要求,我根据教材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的生词。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体会一些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并能体会到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指导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

  难点是读懂课文最后一句中爸爸的话:“你们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过程:

  根据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思路: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通过学生交流爬山的感受,引入课题。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这一环节先出示本课的生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掌握情况,采用先读后记再听写的的形式来检查。然后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三、精读课文,探索交流

  在这一环节中,我又设计了四步:

  第一步:感知天都峰的样子。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在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想象和感悟,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来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

  第二步:朗读第一次对话,体会勇气的力量。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就不会学习。”学生不仅要“学答”,更要“学问”。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里,我引导学生质疑:小女孩刚刚还在犹豫不决,是什么原因让她下定决心要爬天都峰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3、4、5自然段,让学生想象小女孩和老爷爷心里所想,以体会勇气的力量。

  第三步:朗读6、7自然段,体会爬山的艰难。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反复朗读,来体会爬山的艰难。

  第四步:朗读第二次对话,领悟互相道谢的原因

  本环节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讨论:他们为什么互相道谢?让学生领悟到他们是从别人身上汲取了力量,互相鼓励,所以战胜困难。从而也体会了爸爸说的话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生活中的事例,并通过谈收获,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面对困难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五、作业设计:

  为了照顾全面学生,我设计了层次化的作业。作业超市里面出示了三道题,让学生在作业超市里自主选择一项或两项来完成。

板书设计:

  大家都知道板书是微型教案。板书集中体现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的特色与特性。所以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爬天都峰

  高陡

  奋力终于

  我汲取力量老爷爷

  以上就是我对《爬天都峰》的教学设计思路,在教学中我会进一步总结、反思、调整。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大家好!

  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应该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

  2、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合作探究图形在方格

  图上平移的方法。

  3、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身边平移和旋转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根据以上确立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难点是怎样确定图形平移多少格。

  本课要准备的教学具:多媒体、格子图等。

  教学重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依据新课标理念我在本课中采用探究式师生互动学习方法及观察法与分析法,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回忆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场面,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与旋转,进而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以 一、生活激趣,初步感知 二、现象总结,归纳特征 三、体验平移、正确操作,五、全课总结,课外延伸五个环节展开教学流程。具体的教学程序是这样的。

  一、生活激趣,初步感知

  (演示:缆车、升降电梯、风车、电扇的运动。)

  师:看看图上是什么?它们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运动吗?它们运动时的样子一样吗?那你们能不能根据它们运动时的样子给它们分分类?

  你是怎样分的?你为什么这么分?

  师:你们说得真好!像缆车和升降电梯这样的运动在数学里我们叫它平移;而像电扇和风车这样的运动我们叫它旋转。(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比一比,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

  二、现象总结,归纳特征

  1、总结(再出示旋转动画和平移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让学生通过实物的再次观察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方向不发生改变。得出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的本质。

  2、例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找出旋转与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例如:电风扇叶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学生很可能说成风扇叶子是旋转现象等等。

  列举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现象以后,再让学生眼睛闭上,边想边用手做一做,什么是旋转?什么是平移?

  再出示判断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三、体验平移、正确操作

  本环节我又分为3个小环节进行。1、让学生看在方格纸上画出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发现虽然呆的位置不同,但移动的距离是一样的。接着让学生进行换位,通过换位,学生们自己能发现平移图形的一些特征。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要看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先找出一组对应点,再数一数对应点中间有几格,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师生共同总结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或某一个点确定平移的距离。 最后让学生总结出画 。 平移图形的方法是:找点、移点,连点。

  四、运用新知、体验价值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应用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问题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观察之后便回答,请他们说一说。

  五、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同学们想到什么问题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