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6)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这一小节是对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是小学数学中简便计算的根据,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整理和复习,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系统掌握运算定律,能按照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简便的解答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学习简算技能、形成简算意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意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并最终养成简算习惯。

  教学重点:整理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探究整理为主线,辅以讨论、交流等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在一个开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1.激趣导入,复习旧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动机、兴趣才能去从事各种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因此,课堂伊始,我就抛出两个问题:①你们想知道老师的年龄吗?②你们想知道老师家的电话号码吗?然后微笑着告诉学生:算完下面的题,你们就会有答案了。

  题目如下: 500)this.style.width=500;" >

  有了这样一个外在因素的刺激,同样的计算,学生做起来的积极性就会大不一样。

  2.巧设疑问,自主整理

  整理运算定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感觉到学过的运算定律有很多,需要对它进行整理。那怎样进行整理呢?学生思考后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结果,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进行整理:①你能说出我们学过的所有运算定律吗?②你能把它进行分类整理吗?③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呢?④你能将整理结果制成学习卡片吗?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将整理结果制成一张张学习卡片。通过比较、欣赏、评价这些学习卡,学生可以得出按运算方式将运算定律分成两类或按运算定律的意义将其分成三类,并总结出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是最好的整理方法,既简洁又清晰,便于理解和记忆。这样一个自主活动的过程,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分类整理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知识整理中还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3.层层深入,发展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提问:老师,这道题目要不要用简便方法计算?这说明学生的简算意识还很差。那么,在复习课上,怎样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简算能力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读一读——会审题

  学生计算时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不看清题目就急于进行计算。因此,我首先设计了“读一读”,让学生仔细阅读每一道题。题目如下: 500)this.style.width=500;" > 500)this.style.width=500;" >

  能简算的题有:( )。

  然后学生交流:你刚才是怎么读题的?都思考了些什么呢?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知道正确运用运算定律的前提是学会审题。同时在计算中,要善于观察题中的数字特点和运算符号,并思考如何合理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这样既避免了计算的盲目性,又培养了良好的审题习惯。

  (2)议一议——会反思

  反思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极好途径。因此,我有意识地设计了学生易错易混淆的题。题目如下: 500)this.style.width=500;" >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这样的计算是否合理,再反思:看了刚才这些题,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或者你想提醒自己注意些什么?从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再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做一做——会计算

  复习课上题目的具体设计是值得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我力求少而精,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题目如下: 500)this.style.width=500;" >

  这些题,学生只有边做边审题,运用整体思维观察算式,寻找特点,并综合各法,才能算得又对又快又合理,进而形成娴熟的运算技能。

  (4)编一编——会运用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把出题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当小老师,设计一道可以简便计算的题。题目如下: 500)this.style.width=500;" >

  要求:任选几个数,只添上“+”、“-”、“×”、“÷”号,拼成一道可以简便计算的题,考考你的同桌。

  4.总结提升,学会学习

  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会知识的主阵地,更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主阵地。因此,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我让学生自由地谈收获和体会,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提高,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纵观全课设计,我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贯穿始终,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体会到整理知识的好处,感受到简算的优越性,使本节课既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简便算法的能力。

说课稿 篇10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从上学期学习的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这是分数含义的一次主要拓展。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结合我们这次研讨的主题是“以学定教,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我主要就从“课前自学”和“小组合作”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首先:微课引导自学

  课前我采用了微课形式进行主要例题的教学,从盘里有一个桃这个情节引入,将一个桃平均分成两份,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一。过渡到盘里有2个桃、4个桃,平均分两份的过程。一方面从一个物体逐渐过渡到一个整体,另一反面数量较小的整体,学生凭借已有知识都能进行平均分,所以这里其实只是平均分这一单一概念的迁移。接着增加了桃的数量,扩大到20个、100个,甚至抽象成一筐桃,利用这个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无论数量变多大,我们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是将这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帮助学生建立起几个物体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的概念。

  接着出现6个桃平均分成3份和6份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到同样的整体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表示每一份的分数也不同。

  最后,进行了小结,希望通过这个小结,让学生能将刚才的分桃过程提升到对分数本质含义的理解,以及初步体会到今天学习的内容与以前所学内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课后布置了一项作业,就是完成书上的试一试。这个独立完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运用和展示自学中所已经掌握或理解的部分。其实也是让学生对自学状态的一种自我反馈和认识。

  其次,小组展示自学

  课堂上利用多次的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学的成果,也在小组的互相交流中弥补、纠正一些自学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是让学生将自学的状况向老师做一个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老师适时的调整教学的侧重点和节奏。

  课上主要设计了三次小组活动:第一次是在同桌交流了平均分12个桃子的几种分法后,让学生讨论:都是把什么看成一个整体,为什么整体相同分数却不同。这是帮助学生在通过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数意义的建立。

  第二次是让学生在经历了自己画一个分数的过程后,小组交流:介绍自己画出的分数,并概括分数中分母和分子所表示的含义。课标中提出学生要有一定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而画分数这个环节恰恰能够综合性的反映学生之前学习状况。而且在这个环节中还设计了,利用学生自己做画出的分数进行比较,以及纠错的过程。学生理解自己画出的分数更加容易,从而便于凸显出分数的本质属性。

  第三次是让学生自己先想想拿出18根小棒的几分之一,是几根,在组内交流。这个从18根小棒中拿出几分之一,其实是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于分数意义的理解:也就是我能拿出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这个整体能平均分成几份?或者有些孩子直接考虑18能被哪些数整除,而有些孩子可能要借助先分一分的过程,然后才能知道拿出几分之一,是几根。这时可以在组内就完成帮助、指导和纠错的过程。

  我的整体设计思路就是这样,谢谢各位的聆听,还有不到之处希望能不吝赐教。

【精选说课稿锦集十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集锦十篇

2.精选语文说课稿锦集7篇

3.精选说课稿十篇

4.【精选】说课稿十篇

5.精选说课稿十篇

6.说课稿锦集7篇

7.说课稿锦集10篇

8.说课稿锦集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