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科里亚的木匣》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五册第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讲述的是科里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告诉了我们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无论做什么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这篇课文叙述顺序比较清楚,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启发”来讲的。科里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样思考的,科里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是教材的重点。科里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的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二、说课时安排

  本课课文篇幅较长,根据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及针对本课叙述顺序清楚的特点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字词,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埋木匣”的内容。第二课时理解 “挖木匣”及从中“得到启发”的课文内容。

三、说目标

  下面仅就理解理解 “挖木匣”及从中“得到启示”这一课时进行说课。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学生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习惯。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倡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五、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采用“说、读、画、议”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口、动手,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出示幻灯片,使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的氛围,很愿意和老师一起学习。让学生明白今天学得文章与变化有关系, 自然引入新课的学习。且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意图:通过复习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入新课学习,体现课文整体思路。)

  二、学习第二段

  1、在挖木匣时,妈妈和科利亚各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意图:采用对比的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

  2、重点分析、理解、朗读科利亚第一次挖木匣的句子。此环节教学通过重点理解词句、指导朗读。

  (意图: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同时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采用分角色的方法学习9、10自然段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11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是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分析出第一次挖不到木匣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边读边找出科里亚想出的挖不到木匣原因的句子,读后指名说出句子,然后通过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意图:在学生读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的方法使学生明白科里亚第一次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这样比较直观,学生容易理解。)

  5、学习12自然段,让学生理解“果然”的意思。

  6、体会科利亚是什么样的孩子?

  三、通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科利亚从这件事中明白的一个道理。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意图:将语文学习还原于生活,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体会、去思考,体现“生活第一”的思想理念。)

  五、作业

  学习的时候,我们在长大,玩耍的时候,我们在长大,甚至睡觉的时候,我们在长大。生活中,往往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突然发现自己长大了,现在请你以《变》为题目把这件事写写吧。

  (意图: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达到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同时使学生明白自己起变化了。)

  六、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埋 步子小

  挖 步子大

  受到启发 一切都在变化

  (意图:这样设计板书简明扼要,条理分明,把知识的重点鲜明地摆在学生眼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说课稿 篇4

  一、依据《课标》和教材及学生恰当地制定教学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有感情地朗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同时进行听说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渗透热爱大自然的教育,使学生感受到人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知道要爱护动物,同时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写字,积累词语,落实“课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结合上下文理解:感谢、依依不舍

  2、技能目标: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感谢”说(写)一句话;试着复述课文。

  3、情感目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要与动物和谐相处,懂得要爱护和保护动物。

  二、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努力达到读文识字有机结合

  本课的重点在于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并培养学生学习有感情朗读,力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情感的升华。难点则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感谢”和“依依不舍”的含义。以及用“感谢”说话。

  基于以上考虑,对于识字和阅读我做了如下安排:

  1.引导学生先识字后导入教学

  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有层次的进行教学。在词语的训练与理解上,我也有一定的考虑如:揭示课题导入前安排读词语:

  散步 挣扎 救起 恢复 喂养 依依不舍 感谢

  学生在初读时,在大的语言环境中,将生字认读字多读几遍,初步使音形义建立联系。再读课文过程中又再现生字词,既巩固了识字效果又使音形义密切结合起来。另外,这几个词语又是本文串联词,在复述课文时还将出现。

  2.引导学生抓住主线 逐层深入实现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我紧紧抓住“幸运”这条主线展开阅读教学,以“幸运”揭示课题开始,以“幸运”总结结束。

  在此过程中我重视了朗读的指导:如第二段我分三个层次进行指导朗读,一读:小海豹钻进渔网时害怕、伤心的心情;二读:经过努力未脱离险境时更加害怕、伤心的心情;三读:学生自由地读加想象。如果学生一次比一次读的效果好,就说明已理解了课文,理解了幸运。

  在阅读中我还特别重视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如本课的“挣扎”、 “依依不舍”、“遍体鳞伤”,在阅读中我让学生通过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了词义,从而深入地了解了课文,巩固了识字效果。不但掌握了字词的音形义,更为他们今后运用这个词奠定基础。

  3.在阅读中我还注重写作方法的渗透和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如:第三段中丽莎救小海豹时动作的排列顺序练习;第五段中小海豹会对丽莎说什么等,既拓宽了学生思路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在回归整体时我没有安排学生通读全文,而是通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激发学习兴趣。

  4.合理运用辅助理解课文

  适当加入PPT图片,既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课文的理解。如:课前出示可爱的小海豹图片,与后来看到捕杀海豹的血腥场面作对比,加深学生对“幸运”的理解。同时,又有助于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