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说课稿集合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物理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2、过程与方法
了解人类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了解原子及其结构
教学难点: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界上、大家看,我们的世界中有蓝天、有白云、有花朵,这么多美丽的现象都离不开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
(教师引导同学们观察教材中图11、1—1和图11、1—2中的两幅图)
[师]看到这些,同学们能想到什么问题呢?
[生]宇宙的组成是怎样的呢?
[生]太阳系的组成呢?地球在太阳系中是怎样运动的呢?
[生]科学界说火星上已发现了生物生存的痕迹、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通过这一节的学习,我们来了解一下宇宙和微观世界、
二、进行新课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宇宙浩瀚无边,有无穷的秘密等着我们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渴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交流能力,想像能力、
强调地球只是太阳的八大行星之一,指导学生观察插图11。1—2、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11、1—2,强调银河系很大,穿过也要十万年的时间、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11、1—1,强调宇宙很大、物质是运动的,举例(包括化学生物方面的运动),强调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初步建立学生的物质世界观、
(二)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举例:分糖、分醋、着重帮助学生构建分子的物理模型和概念、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概括能力、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引导学生推测原因、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阅读课本,对“任何物质都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进行讨论,参照图11、1—3思考、
思考:水、冰、水蒸气都是由什么分子组成,为什么它们在物理性质上有那么大的区别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阅读课本,学生描述插图11、1—6中的类比
(三)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用分子的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让学生了解它们在宏观均区别是由于微观结构不同造成的、知道水的态变化的特殊之处。
(四)原子结构
抓住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相似这一特点展开,质子和中子能在太阳系中找到对应结构吗?突出物理学的对称美。
随着老师对原子结构的介绍,思考它的哪些部分跟太阳系相对应、用乒乓球模拟原子的结构。
提出问题:纳米指的是什么?纳米技术又指的是什么?生活中还遇到哪些与纳米有关的事物、了解前沿科技发展状态。
了解纳米技术、知道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了解纳米技术的应用前景。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本节内容是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当中的第二节,教材在之前已经安排了有关于各种简单机械和功的内容学习,《机械效率》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也可以说是对这些内容的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体现了物理知识最终要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理念。
教材内容:本节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2、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②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实验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结合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用 / W总 进行计算。
难点:会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指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二、 说学情
学生通过对第一节内容的学习,已经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也了解了功的原理,在此基础上他们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但他们的思维还明显依赖于直观形象的材料,缺乏理性思维的能力,所以应该尽量为他们创设直接简单的问题情境,启发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实验法、创设情境法、分析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四、 说教学过程
(一) 引入(大概用4分钟时间)
演示实验:通过让学生思考前后两次拉同样重的勾码到相同的高度,手做功为什么不相同?学生猜想之后揭开谜底:一个是用手做功,而另一个是用机械(动滑轮)做功。通过用机械可以省力但不省功,设疑:用机械做功的效率怎么样?从而引入今天学习的课题。
这样做最主要的目的是既回顾了机械可以省力、功的计算公式以及功的原理,又为这节课的新课内容教学奠定基础。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 新课教学(约30分钟)
1、分析比较演示实验中直接用手拉和用动滑轮拉所做的功,引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通过简单的实验,创建直观的情境,让学生从简单内容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2、引导学生讨论课本“想想议议”,加深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概念的理解。
分析课本图片,让学生在已经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概念的基础上,说出三种方法的有用功、额外功分别是对哪些物体做功,并计算这些功及总功的大小。
这样进一步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突出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并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学生自然得出机械效率的概念打下基础。
3、引导学生分析三种办法中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从而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η=W有用/W总 ,并指出η总是小于1,机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这样设计体现了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计算让学生经历了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获得更深刻的感性认识,同时也突出了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
4、巩固知识,规范计算格式,讲解课本109页例题。
例题: 起重机把质量为0.6t的重物匀速提升了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000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这个例题巩固知识、强调本节课的重点之外,也为后面的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做好了铺垫。
5、引导学生讨论例题的结果,并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结合生产生活实例提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
通过结合具体生活事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和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又可从中学会分析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5、为了突出、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也为了规范解题的计算格式,接下来对课本109页例题进行讲解。
6、探究实验“斜面的机械效率”,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和实际分析能力。
首先通过创设情境设疑:利用哪块木板搭成的斜面推重物最省力?用最省力的斜面推重物机械效率是否最高?
让学生经历“提问—猜想—设计—实验—归纳—交流”的探究过程。
这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实验开始前通过设疑——猜想,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实验过程以教师引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形式展开,让学生经历“提问—猜想—实验—归纳—交流”的学习过程,不仅完成了实验目的,又对机械效率的公式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呼应和强化了前面重难点的学习。
(三) 课堂交流与练习(4分钟)
1、讨论: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所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的时候,捞上的桶里带了一些水,这种情况下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
2、计算:用一动滑轮将200N的砂子提到9m高的架上,所用力是120N,求有用功,总功,额外功,机械效率各是多少?
通过讨论和计算,既让学生巩固了基本概念的掌握,又让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应用到基本问题上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四)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2分钟)
1、 11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题。
2、 利用网络了解和收集生产中的各种机械的效率,以及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机械效率?
第一题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题则强调知识的延伸。既有对新知识的巩固,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拓展认知领域。
(五)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机械效率
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1.有用功:为达到目的必须要做的功
2. 额外功:我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3. 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
W总=W有用+W额外
二、机械效率
1.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2.η=W有用/W总(常用百分数表示,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