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4)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5

  一、设计意图:

  这首乐曲改编自《王老先生有块地》,旋律欢快活泼,节奏鲜明,“咿呀咿呀呦”乐句反复出现,非常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欣赏需要。新《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活动设计上,教师力求让幼儿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充分辨识固定乐句,充分感受音乐节奏,并借助锯木头、擦汗、洗澡等游戏情境帮助幼儿反复体验、感受音乐的性质,从而体现“玩中学”的教育理念。

  游戏情境的营造和幼儿想象能力的激发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教师借助一小块彩色纱巾巧妙地帮助幼儿搭建起想象与表现的平台,丰富了幼儿表达、表现的手段。

  二、说活动目标:

  音乐活动主要是为了鼓励孩子能大胆地、自如地展现自己,用声音、用动作,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新《纲要》指出音乐相当于兴奋的语言,它对年幼儿童有愉悦功能,在音乐中要通过教学环境的营造、氛围的渲染,让孩子感受到快乐。所以,本次音乐活动的目标定为:

  1、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的特点,体验随音乐表演角色情景的乐趣。

  2、探索歌曲内在结构,能用多种肢体动作感知、表现歌曲的固定乐句。

  三、说准备:

  为了使活动能有序地开展,本次活动主要准备了以下材料:彩色纱巾、音乐课件、事先在黑板上画好图谱,粉笔一支。

  四、说教法:

  音乐活动最主要还是体现音乐元素,虽然现在我们都注重整合,但是不意味着为了整合而整合。只有通过对音乐元素的感知、理解才能获得音乐的审美感受力。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是这首乐曲中一个非常鲜明的音乐元素,于是所有活动环节就围绕这最具感染力的乐句而展开。活动一开始,我运用了倾听法,通过引导幼儿充分地倾听,让幼儿主动地寻找乐句、听辨乐句。接着,我通过图谱教学法,将动态的音乐转变成静态的画面,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乐曲的结构,发现乐句出现的规律。最后,我引导幼儿通过各种不同的肢体动作来进一步表现固定乐句和音乐节奏。

  对于孩子,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因此,我在活动中采用了幼儿极为感兴趣的游戏表演法。一块小小的纱巾充当了“锯子”“毛巾”“沐浴球”等,将幼儿带入不断变化的游戏情境“锯木头”“擦汗”“洗澡”中,使得幼儿能饶有兴致地反复感受、体验,借助想象进入表现的情境,发展音乐感受力。同时,纱巾的不同用法用法又巧妙地将幼儿分成了“大树”和“小木匠”两种角色,为幼儿顺利地进行分组合作游戏提供了帮助,并体现了一物多用、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

  五、说活动过程:

  结合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一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引导幼儿初步感知音乐

  1、听音乐,寻找其中反复出现的乐句。

  在活动一开始,我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特点,运用了多种欣赏手段和方法,如:听音乐、哼唱、用纱巾打招呼,引导幼儿欣赏,使幼儿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参与活动。

  2、根据图谱寻找固定乐句出现的规律。

  这环节是活动的重点,此环节帮助幼儿将动态的、难以确定的音乐转变成静态的、可理解的画面,从而有效地帮助幼儿感受乐曲的结构,理解了乐句的规律。

  3、用身体动作表现固定乐句。

  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幼儿得到充分的参与和表现,体验到了自我满足,幼儿对自己创编的动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下一步的学习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第二环节用多种肢体动作表现固定乐句。

  在这一环节,我营造了一个游戏化的情境:森林、大树、锯木头、擦汗~~~,孩子们在有情、有趣的游戏中愉快地感受着,积极发现着,快乐的学习着。

  第三环节活动结束。(洗澡)

  最后一个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一方面让幼儿巩固乐句节奏,一方面让幼儿将快乐再次在游戏中尽情宣泄。

  本活动从设计意图到目标定位到教学方法及三个活动流程都体现一个鲜明地特色,那就是:整个环节一环扣一环,始终围绕音乐教学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色,让幼儿充分地融入游戏,全身心的投入音乐,让音乐属于每个孩子。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一课时《口算除法》。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及作用,我制定了如下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口算除法,有关整十、整百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由于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学习笔算除法的基础,也是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除法是三位数的除法打基础的,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以及资源库中的内容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培养学生系统的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讨论优化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我运用资源库中的图片、练习等内容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过程,掌握口算方法。

四、说教学设计。

  通过运用资源库中的资源,组织教学过程的具体方案和步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1、导入新知

  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做了10道口算除法题,这样可以为学生学好本节课做好铺垫,并引出课题。

  (这样的教学导入,紧紧扣住新知的生长点、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将相关的知识点迁移到陌生的新问题情境中。)

  2、探究新知,理解新知:

  第一步:学习例1,(多媒体出示)在运动会开幕式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数学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并解决列式“80÷20=”请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己总结口算的方法,并汇报。

  教师总结。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因为20×4=80,所以80÷20=4。第二种:因为8÷2=4,所以80÷20=4。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方法。整个设计让学生凭着各自已有经验进行完成。

  (利用资源库中的资源,创设我在学习新知前,创设生活情境——分气球、分彩旗的活动,把学生推上主人的地位,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具体方案。)

  第二步:大屏幕出示书中“做一做”作为练习,巩固学生的口算方法。

  第三步:我把估算改成了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示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列式,想到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给学生了一定的思考空间。

  第四步:学习例2,多媒体出示题目,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研究,然后找学生代表汇报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快的说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第五步:是两道估算的题:122÷30≈ 120÷28≈ 有了刚刚两道题的基础,我直接让学生进行估算。

  第六步:我还是用了书中的“做一做”作为练习,让学生体会了口算和估算的联系。

  我设计例题教学时:主要体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是由“扶”到“放”,让学生尝试练习,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3、多层训练,巩固练习: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必须经过多次反复,循序渐进地实际应用。我从资源库中找到了一些有用的资源进行练习巩固。

  (数学课不仅要注重新知的探讨学习,还要注重练习和应用。把书上一个个静态的毫不相关的题目通过课件制作,让它们串起来。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练习题,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内容,又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理解“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4、归纳总结,深化新知:

  请你用“我学会了”谈谈自己的收获。

  5、布置作业:

  为了学生在课后能够得到训练,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题:请同学们编几道像这节课我们学的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考考你身边的朋友们,看看他们会不会。

  (通过资源库中的资源来教学,能够很好的解决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利用资源库中的一些资源有效的和解决了数学问题。在课堂中,我很注意课堂资源与课外资源的有机融合。)

【【必备】说课稿模板汇编6篇】相关文章:

1.【必备】说课稿汇编6篇

2.【必备】说课稿汇编5篇

3.【必备】说课稿汇编9篇

4.【必备】学生日记模板汇编九篇

5.【必备】学生日记模板汇编5篇

6.【必备】学生日记模板汇编7篇

7.【必备】学生日记模板汇编10篇

8.【必备】学生日记模板汇编9篇

9.【必备】说课稿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