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山说课稿及评课稿

时间:2021-08-31

采山说课稿四篇及评课稿一篇

篇一:采山说课稿

  《 采 山 》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课《愉快的劳动》中的第二课时歌曲《采山》教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采山》这一课描写了孩子们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一起到野外,山上玩耍、劳动,采摘的故事,歌曲学习中所出现的不同音乐节奏更是成为了孩子们学习娱乐的道具,充分带动了枯燥乐理知识的感悟学习。这既是一首欢快活泼,富有朝气的儿童歌曲,又是在第一课时欣赏乐曲的基础上,以体验实践教育为主线的一堂音乐课。

  2、通过本课的教学,结合新课程理念和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歌曲《采山》,感受歌曲轻快、活泼的情绪,能正确流畅的演唱歌曲。

  (2)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锻炼学生音乐节奏的感知认识能力及配合意识。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分别确定为:

  重点:(1)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游戏带动十六分节奏的学习。(2)培养学生有表情唱歌的能力,并在学唱歌曲中培养学生的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难点:(1)十六分音符不同搭配下的衔接感悟。

  4、为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我在课前还作了充分的教具准备:录音机、课件、电子琴、蘑菇节奏图片等。

二、说教学方法

  快乐是儿童健康情绪的主色调,儿童学习过程本身应当让孩子们主动愉快地参与学习,如何实现这一点呢?

  1、我主要以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为主,结合直观开像法,创编教学法等。

  2、针对儿童的思维方式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结合音乐课、听、唱、动三部分内容的特征加深情境教学。

  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各层次帮助学生理解、学习音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说学法

  学生通过听、看、想、动、舞、讲等学习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音乐想象力、感悟能力,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四、下面我主要来讲讲教学教程

  在整个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我以大朋友的身份,带孩子们去郊游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各部分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并充满儿童趣味,根据新课标和综合课的特点,我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激趣、导入:

  首先,孩子们伴随着《郊游》的音乐进入教室后,我以大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孩子们面前,问孩子们喜欢郊游么?在野外大山郊游时都喜欢做些什么呢?这一下,孩子们的思维马上活泼起来,采蘑菇、采野花、、、、自然而然就导入本课主题《采山》,教师出示课件,直接过渡到下一环节。

  2、感知节奏游戏:

  在上山的路上,同学们通过边聆听歌曲伴奏,边欣赏精美的动画,特别的兴奋。这时,我趁机先组织一场“采摘大赛”!将孩子的热情提到最高点,将节奏蘑菇作为比赛道具运用到教学中,通过感观、尝试、比赛,一步步熟练的实践,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十六分节奏的衔接运用,更提高了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3、新歌教学:

  新歌教学是一堂课的高潮部分,学生的情绪也应达到高潮。因此,首先我让学生完整聆听歌曲,同时课件播放小朋友在山上玩耍、采摘 、快乐游戏的动画,通过直观的画面,激发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歌词教学打下基础。

  然后,我紧接着出示歌曲的歌词,让学生用刚才所熟悉的节奏,尝试着读一读,说一说,跟着音乐伴奏唱一唱的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用最快的速度学习歌曲,同时减轻了孩子们一遍遍跟琴练唱的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

  大家都知道大家都知道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较短,为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进行想象创造,我就让孩子们随

  歌儿即兴创编动作,让孩子们在音乐中表演采蘑菇、采木耳、摘果子等不同的动作,按自己的想象尽情地创造和玩耍,感受郊游采山当中的快乐。同时通过动作也很好得让学生记忆歌词,锻炼孩子的动作协调能力,课堂气氛更是相当的活跃。

  4、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当孩子们对音乐产生强烈情绪时,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心灵就可以得到美化。于是,我抓住时机对孩子们进行思想教育:大自然带给我们丰富的体验和新奇,更给予我们快乐与享受,我们应该积极参加劳动活动,爱护大自然! 最后在歌曲中让生律动出教室!

  这堂课充分运用了音乐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手段进行教学,给了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当然,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对我提出宝贵意义和批评,多加指导,我将非常感谢。谢谢大家!

  

    篇二:采山评课稿

  陈老师讲的《采山》一课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湖南文艺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3课教材。《采山》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少儿歌曲,歌曲形象描绘了山村孩子在蒙蒙细雨中采山的心情,表现了小朋友光着小脚丫采山的灵巧的身影和丰收的喜悦。歌曲为四二拍,徵调是三句是两段体,它运用了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十六分、小附点节奏。

  陈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以故事为线索——大山爷爷邀请小朋友们去采山,如果同学们能完成大山爷爷的两条节奏练习,大山爷爷就为他们打开大山之门;当孩子们完成了节奏训练之后,大山爷爷让小朋友们按照大山爷爷拍手跺脚的标记跟着音乐做律动,如果做得好大山爷爷将带领孩子们去看山里更美的风景;当孩子们做完律动,投入到大山爷爷的怀抱,大山爷爷为孩子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十六分音符”,并且告诉孩子们如果谁能唱准十六分音符,就可以把大山爷爷的礼物装进自己的小篮子;当孩子们唱准了歌曲中的十六分音符,大山爷爷非常高兴他派大山中的小精灵和孩子们一赛歌喉;最后是孩子们的表现得到了大山爷爷的肯定,他邀请孩子们一起去采山。陈老师的故事线索清晰明了,重点突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了三年级的孩子们好玩好动的天性,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展示自己,课堂气氛很热烈。

  陈老师在解决本课的难点时,也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她通过几种途径让学生来感受、体验、表现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十六分、小附点节奏。

  1、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跟着音乐律动,唱拍结合,感受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十六分音符描绘出在这春光明媚之时,一群光着脚丫的孩子们去采山的情境。

  2、引导学生在音乐情境中用轻快、短促、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激发学生想象出采山的孩子们看到大山爷爷送给他们的那么多的宝贝时那种高兴、愉快、欣喜的心情。表现了孩子们光着脚丫采山的灵巧身影。

  3、在本课的唱歌活动中,通过创作表演《采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启发学生跟着音乐旋律,唱拍结合,感受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十六分、小附点节奏。通过拍一拍,唱一唱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音乐情境中用轻快、短促、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的学唱歌曲,学生从歌曲中体会“采山”劳动所带来的快乐,能用肢体语言加以表现。在对歌曲《采山》一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陈老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灵活设计课堂教学的音乐审美、情感态度和知识技能目标,真正起到教学目标的导向、调控、评价作用。

  总之,陈老师以学生为主体,灵活设计课堂教学的音乐审美、情感态度和知识技能目标,真正起到教学目标的导向、调控、评价作用。通过学生拍一拍、唱一唱、跳一跳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音乐情景中用轻快、短促、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完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