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4)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虞城高中的化学老师,我叫李杰松。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简介

  本节选自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本节共包含六大内容:原子的诞生,能层与能级,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光谱,电子云与原子轨道,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本节共分三课时,我今天主要讲解的是第一课时:原子的诞生、能层和能级、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

  2,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原子结构,因而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我们在学习新课时,一定要注意与必修二中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联系,注意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应用到新知识中来。

  新课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不仅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并且在原子的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长见得化学现象。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师生互动由必修二知识引入能层和能级

  和学生一起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认识能级交错现象。

  通过练习教师解说让学生总结出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能自己动手写出1-----36号原子

  核外电子排布式。

  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的简化排布式

  情感目标:发现生产、生活中有趣的化学问题,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5,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能层和能级的认识

  构造原理和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

二、 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

  根据本节特点和理论基础,可采用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从而知识由旧------新联系起来。

  2,目标导学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的探索发现。

  3,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学是微观粒子的结构和理论,许多知识比较抽象,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用电脑动画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这些方法都立足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三、 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必修二相关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核外电子

  原子结构示意图 : K2 8 8 1

  2,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和方向,

  从原子的发展史引入原子结构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课本总结规律从而得出:

  (1)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能层和能级。(本节重点)

  师生互动写出钾的影子结构示意图引学生思考进而于老师一起学习:

  (2)根据能层和能级引出构造原理。(本节重点和难点)

  (3)由构造原-----------能量最低原理----------原子轨道---------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学生活动写出1---10号元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排布式

  (4)由构造原理学会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并且学会1----36号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3,师生互动-----------课堂学生演练

  4,回顾小结本节重点,并且提出设疑为下节课做铺垫。

四、反馈练习

五、布置作业 :课本12页1----7题

  板书设计

  一、能层和能级

  1,能层

  2,能级

  二、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

  1, 构造原理

  2, 电子排布式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张骞与丝绸之路》,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1)说对教材的分析。《张骞与丝绸之路》是语文A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生动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开辟过程和中国的丝绸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内容生动,尤其是文章开头引人入胜。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接着写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成为联结欧亚大陆的纽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张骞为国献身精神的`赞扬,本课主要学习张骞通西域的过程和张骞的那种不畏艰辛的优秀品质。

  (2)说教学重、难点。自主识字、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

  (3)教学时数的安排:本课安排两课时。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课文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学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3、通过读文,知道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同时学习张骞不畏艰辛的优秀品质。

  【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理解分析的能力,已经养成了主动识字的习惯,会使用字典、词典,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借助小状元提示,基本能独立进行。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并且能根据现有的资料查询课外信息。

  【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文内容和我们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特点,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对于课文的引入,我采用谈话法;对于感悟张骞的优秀品质,我采用自主探究型教学法;对于课外拓展,我采用合作型教学法。

  【说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

  2、让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和丝绸之路的资料。

  【说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出示课件:唐僧师徒四人)同学们请看,他们是?他们是《西游记》当中的人物,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从中土大唐去西天取得了真经,真是了不起!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比唐僧还了不起的人物,他历尽磨难,从中国通往西域,他开通了一条有名的道路,名叫“丝绸之路”,他是谁呢?——张骞!是的,咱们一块来学习《张骞与丝绸之路》。

  这篇课文跨时代跨空间,学生们对于以前的事了解很少,如何让他们充满兴趣地学习这课呢?我觉得课堂伊始就得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西游记》是学生耳熟能详的电视剧,他们对里面的人物、事件了解地比较详细。而且,《西游记》当中人物的品质和取经的艰辛与本课极其相似,所以我以《西游记》为导线引出课题,一来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二来可以用类化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请看课题,《张骞与丝绸之路》中有两个关键词,“张骞”和“丝绸之路”,课前让大家搜集了他们的相关资料,现在谁来向同学们介绍介绍你搜集到的资料呢?(课件出示张骞和丝绸之路的资料)这里我会请几位学生说说他们找到的资料。对于“丝绸”,学生陌生但又充满好奇,在此,我课前搜集了一些有关丝绸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古代丝绸战袍、杭州丝绸、蓝丝绸、奥运丝绸服饰。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说说“张骞”和“丝绸之路”的关系。(如:张骞把丝绸之路开辟了、丝绸之路被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是张骞开辟的)

  ——这个环节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了解张骞和丝绸之路;二是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明确张骞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2)看了这个课题后,同学们有哪些问题?(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绸之路时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在此,我采用激疑法,鼓励学生提问,并提取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课堂。接下来我将采取以下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解决生字问题和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借助课后拼音识记生字,把文章读通顺、流利。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感悟体会

  1、老师泛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请两到三个学生到台前扮演相关表情,其他学生点评。

  (这部分用了很多四字词语,且戏剧性强,单纯讲解可能过于枯燥,于是在此我安排学生扮演“目瞪口呆、目不转睛”这些表情,再让学生来夸赞一下古罗马皇帝的新装,感受“赞不绝口”的场面,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四字词语。)

  2、刚才同学们关于课题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下。

  ①默读第三段,说说当时从中国去欧洲有哪些困难。

  (学生比较容易找出这些句子,但在概括方面还是有点欠缺。在这里,我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②阅读第五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

  想想张骞是怎样克服困难开辟丝绸之路的?你觉得他们受到了哪些屈辱?他们逃出来后又遇到哪些困难呢?

  (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很容易找到相关句子,在这我重点带领孩子归纳张骞所走丝绸之路的线路、启发孩子去大胆想象张骞一路所受的艰辛。同时,在此我增加了一些课外内容----张骞被俘虏时的事件,拓展学生对史实的了解,进一步感知张骞的优秀品质。)

  3、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联结欧亚大陆的纽带。

  (感受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同时从侧面加深对张骞的敬佩之情。)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张骞是一位怎样的人?(不畏艰辛)

  ——培养学生概括感悟能力,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五、拓展

  同学们,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名人探险的故事吗?(课件出示:哥伦布、郑和相关资料)

  ——举一反三,拓展学生的视野。

  【说板书设计】

  31. 张骞与丝绸之路

  困难: 交通不便

  自然条件恶劣

  野兽与强盗的袭击

  经过:都城→黄河→浩瀚的沙漠→被俘虏→寒夜逃出→帕米尔高原→西域

  ↓↓

  不畏艰辛

  注:板书主要以困难和经过为主线,层次鲜明,最后总结出张骞不畏艰辛的优秀品质,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