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热门】说课稿三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教学内容

  《我又长高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观察与测量》的第三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2.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3.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设想

  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对培养他们的数字概念与创新精神是有益的。同时,估测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所以,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

  学生对“米”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例如:他们知道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本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情境,引出长度单位“米”。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1米大约有多长,然后让学生用多种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如:让他们伸开双臂,用两手间的距离表示1米的长度;让他们站在直立在地面上的米尺前,看看1米到他身体的哪个部位;让学生自己从皮尺上找1米的长度等。

  对于“1米有多少厘米”这个问题,先让学生估一估,然后再在米尺上找一找、说一说,自己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而且还培养了自主探究知识的精神和能力。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有关的物体的长度,使学生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教学中,让学生先估计,再动手量一量教室里接近1米或2米的物体,加深学生对1米长度的印象。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出示电脑图像)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量身高。)

  2.师:谁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学生兴高采烈地汇报自己的身高。)然后请各小组评比出谁最高?谁最矮?

  师:刚才同学们在汇报身高时,都用了一个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米。)师质疑:那1米有多长呢?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

  (1)估计:“1米”有多长?

  (2)观察自己面前的长尺子。师:谁知道这是一把多长的尺子?(1米长。)

  (3)同桌合作,互相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

  2.用多种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

  (1)伸开双臂,用两手间的距离表示1米的长度。

  (2)实践活动——“我与米尺比高低”。

  ①指名几个学生站直与米尺比一比,看看1米的高度到他们身体的什么部位?

  ②小组内学生互相合作,进行“我与米尺比高低”活动。

  ③师:可能有些学生在上幼儿园小班时,还没1米高呢,可现在都比1米高得多了,这说明你们的个头怎么样了?(生:长高了。)

  板书课题:我又长高了。

  (3)让学生自己从皮尺上找1米的长度等。

  3.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1)互相合作,在米尺上用手比划1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80厘米、100厘米分别有多长。再比划1米有多长。

  (2)想一想: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怎么能知道呢?(让学生估计或在米尺上看刻度数。)

  (3)师:1米=100厘米,也可用字母表达式1m=100cm来表示。

  4.估测。

  (1)课桌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2)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也是1米?

  (3)黑板的长度大约是几米?

  (4)你还想了解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吗?

  5.试一试:填cm还是m呢?

  (1)衣柜高2( )。

  (2)黄瓜长约20( )。

  (3)房子高约3( )。

  【结合实际经验,即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大致高度或长度,会选择和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三、反馈练习

  1.一张桌子有多高?

  (1)先估计一下自己的课桌大约有多高?

  (2)再动手量一量。

  (3)谁猜得对?

  (4)结合实际说一说:工人师傅为什么不把课桌正好做成1米或90厘米高呢?

  2.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第3题。先让学生观察图意,然后独立完成第(2)、(3)小题,全长100厘米,要求学生填出它们分别爬了多少厘米?离终点还有多少厘米?

四、全课总结

  师:学习了这节课,你懂得了哪些知识呢?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东南亚》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个章节,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也为以后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础。本课内容包括四个子目:“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和热带旅游胜地,今天我的说课主要涉及: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更地了解东南亚的地理特征和城市分布,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此阶段的学生具备充分的好奇心,对于一切新鲜的事物都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与我国接壤、联系密切的东南亚。在知识学习方面,对于某区域的地形、气候、农业的认识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在自然条件与农作物生产之间的联系上还无法进行完整的建构,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体会到自然要素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东南亚的地形与地势特点,并能说明其人口和农业沿河分布的原因。

  2.从水运的便利、水资源的分布、沿河地形平坦等方面分析东南亚的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东南亚河流与城市分布图,能够根据河流流向和山脉走向分析东南亚地形特征和城市分布特征,学生具备自己读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活性地理情景的引入,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树立人类活动要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东南亚的地形特征和城市分布特点。

  【难点】

  东南亚城市分布与河流分布的内在联系。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地图法、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采用多媒体导入。用“湄公河游记”的生活地理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和文字。

  “渡船静静地依着喧闹的码头,在湄公河黄色的浊流里荡漾起伏,我的湄公河之行就这样开场了。

  湄公河渡口是个地点却不是个地方,但却是影片《情人》中不得不看的景致,因为湄公河渡口就是情人初次相见的地方,来到这里的是河水、是街道,是街道连接着河水,还有等待摆渡的人……”

  在学生看完图片和文字之后我会出示思考问题:在作者有关湄公河游记的描述中,有这样几句话“渡船静静地依着喧闹的码头”“来到这里的是河水、是街道,是街道连接着河水,还有等待摆渡的人”,试想东南亚的大河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们给城市带来了哪些便利?为什么这里的城市大多沿河分布?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东南亚—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的“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本节课的导入从学生感兴趣的影片及与之有关联的旅游出发,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充满活力,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探索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自然特征

  (1)地形特征

  本节自然特征重要的是地形和河流,针对地形特征我会在大屏幕展示东南亚地形图,让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判断东南亚的河流流向和山脉走向是什么?

  ②东南亚的地形特点是什么?

  这些问题对于学习了半年地理的学生,能够简单的回答出来:

  ①东南亚的山脉、河流呈南北向延伸。

  ②东南亚的山和河流相间分布。

  在学生简单回答后,我进行总结概括:东南亚中南半岛上山脉、河流相间分布,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东南亚地形图图进行判读,可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对已学过知识的检验,同时也是更直观的理解东南亚地形的特点。

  (2)河流特征

  对于河流特征这部分,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所以首先,我会让学生观察“亚洲的地形与河流流向图”“中南半岛的地形与河流流向图”,通过“由此及彼”的迁移方法,把已经学习的亚洲地形与河流流向的关系,迁移到东南亚地形与河流流向的关系。

  在我多媒体出示“亚洲的地形与河流流向图”和“中南半岛的地形与河流流向图”之后,我会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一起合作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①中南半岛的主要河流有哪些?这些河流大部分发源于哪里?

  ②这些河流之间的颜色代表什么地形?这些河流的流向和山脉方向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汇报小组成果之后,我会进行总结:从图中能够发现中南半岛的河流众多,主要的大河自东向西依次是:红河、湄公河、湄南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这些河流大部分发源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在我国境内有着不同的河流名称,如湄公河在我国境内称为澜沧江,萨尔温江在我国境内称为怒江;这些河流之间的颜色表示地势较高的山脉和高原;这些河流的流向和山脉方向的特点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设计意图】通过将已经学习的知识迁移到类似的知识,即对前面的知识有了检验和巩固,又掌握了同类知识学习的技巧。

  2.人文特征

  由于本节课的人文特征涉及的不多,只是了解的知识,因此我会让学生阅读课本找出中南半岛的交通、农业、人口特征。

  【学生活动】东南亚交通便利,经过长期开发,已成为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重要地区。

  3.城市分布

  在学生掌握了东南亚的自然特征之后,就是要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自然要素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因此我会这样做:

  (1)阅读“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思考所示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图片,4人一组讨论问题:

  ①这些河流上、下游的地形有何差异?这对河流的流速有何影响?应如何利用?

  ②找出河内、金边、万象、曼谷、仰光。看看他们分别位于哪条河流的沿岸,分别属于哪个国家?

  ③总结出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

  讨论完成之后我进行点拨总结:这些河流的上游流经山区,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游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学积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纵横、地势低平的河口三角洲。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2)最后我会进行总结归纳东南亚的地形与河流特点以及其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地形特点: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河流特点:沿岸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易于灌溉,交通便利,经过长期开发,已成为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重要地区。

  城市分布: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主要城市有越南河内、老挝万象、泰国曼谷、柬埔寨金边、缅甸仰光等。

  【设计意图】该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继续使用地图观察、思考探索的学习方法,通过地图反映的信息,掌握地理事实的特征、分布规律和因果关系。注重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去分析和表述地理问题,根据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对地理原理和规律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并能及时总结归纳,反馈、落实课标要求。

  环节三:巩固提高

  完成课本活动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搜集沿河分布的城市,并分析其成因。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形式,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树立发展应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七、说板书设计